第4 事情……
事情還得慢慢籌謀,急是急不得的,越急越容易出錯,這可是奪嫡,錯一步就意味著萬劫不複。
因此只是暫時定下基調,知道該往哪個方向走就罷了。
之後根據事態發展,因勢利導才能不落痕跡。
和陳景軒深談完,蘇葉沒有多待,第一日就出發回了揚州。
此時林家早已得到訊息,自是高興不已,一直準備著慶賀事宜,就等她回來。
而揚州城的其他人,也紛紛知道了,巡鹽禦史家的公子,僅十一歲的林墨玉竟考中了舉人,還一舉奪得解元。
這不可謂不轟動,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到了五十歲考中進士,都算是年輕有為。
而蘇葉堪堪不過十一,就已經是舉人,這是何等的驚才絕豔!
且她身為姑蘇解元,不會有人以為她會在會試中落榜吧?
談起文風昌盛,京城稍遜江南,而要說江南哪裡出的進士最多,毫無疑問,肯定是姑蘇和金陵兩地。
大楚自建朝以來,一半進士出自江南,三分之一出自姑蘇和金陵。
這兩地考出來的舉人,不要說解元了,就是前十名,放在別的地方,也妥妥是解元之才。
每屆科舉,總有這兩地的舉人,奪得那殿試的前三甲,競爭如此激烈,蘇葉能脫穎而出,足可見才華何等過人。
毫無疑問,這妥妥是未來的狀元之才,最不濟也會像他父親那般,成為探花郎。
畢竟見過蘇葉的都認為,這絕對是美男子。
林家在揚州本就地位超然,林家子嗣還這麼出息,未來幾十年的富貴都不用愁了,所有人都想和林家打好關系。
一時間門庭若市,車馬盈門,熱鬧的彷彿菜市場。
即便林家已再三對外宣稱不收禮,也耐不住眾人的熱情,一份份拜帖遞送來,門口的籮筐都要溢位來了,認識的不認識的,全都上門恭喜。
林如海看著那滿滿當當幾大框的拜帖哭笑不得,讓人分門別類整理好,親戚朋友的暫時留下,等到宴席的時候,給人回請帖。
剩下的如本地鄉紳富戶,把禮物原樣送回去。
到了他如今的地位,已不用顧及所謂的人情交易了,不收就是不收。
他原本就不收那些所謂的孝敬,那些人想借著這件喜事,換個方式給他送禮,那林如海也不會客氣,直接把人撅了回去。
作為提出和實施鹽政改革的人,林如海某方面來說是強硬派。
你要做出他不喜歡的行為,比如賄賂,比如收買他身邊下人,探聽訊息這種。
第一次只是警告,可要是不聽,他可不會留面子,再犯,那就直接動手整治了。
林家缺什麼都不會缺錢,那何不留下清廉的美名呢?
那些人或許以為家裡出了麒麟兒,林如海會忍不住高興,對這件事也就沒那麼苛責了,畢竟是賀禮嘛,收了也就收了。
然而事實上,蘇葉並不是林家血脈,而就算是林玄玉這個親兒子這麼出息,林如海也不可能飄了。
這些年風風雨雨他什麼沒經歷過,又有蘇葉在身邊影響著,早已養成了堅韌的心性。
因此蘇葉到家的時候,送拜帖的人依舊多,可送禮的卻少了。
大部分拜帖不需要她親自處理,畢竟都是沖著林如海的人脈關系來的,但有一部分屬於蘇葉的同窗。
沒錯,她在揚州也有同窗,只是一起讀書的時間不長罷了。
揚州郊外有一座鳳鳴書院,建立在鳳尾山上,書院裡沒有特別出名的大儒,但夫子各個經驗老道,教學也嚴格。
因此有空的時候,蘇葉會去附學,聽一聽其他夫子的講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