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是春聯門神,這萬萬是不能缺的,能保佑一家子來年平平安安。
然後是祭祖和祭神用的供品和香燭,這些本也不便宜了,至少花去八九十文。
一年到頭,都過年了,一點葷腥都不沾,那也太吝嗇了,因此油和肉是需要置辦的,至少包一頓餃子的肉得有。
然後是茶果點心,過年了,親戚鄰居來拜年,你得拿出東西來招待。
最後給長輩拜年送禮走親戚也都需要拿禮品,空手上門會被打出來的。
賈璉這麼粗粗一算,怎麼也得千八百文,這還是按照最便宜的價格算的,要是東西好些,沒有二兩銀子過不去這個年。
他一臉為難,“這這這……”
“我教你個巧綜,一般零賣的價格都會高一點,但整賣的話,是可以打折的。像春聯,普通百姓一般是買了紅紙回去,找會寫字的人,付個五文十文的,讓幫忙代寫。人家收這個價格也不算錯,畢竟筆墨人工都是錢。可到了百姓那裡,紅紙就需要二十幾文,這還是節省著用的,再多付十文,光春聯上面就花去將近十文。”
“如果你去置辦一批最廉價的筆墨紙硯,再聘請一些會寫字的書生,在年節前提前寫好一批,然後按照二十文一副的價格賣出去,其中包括了春聯,門神,灶神等,他們是願意買呢,還是願意找人寫?”
“自然是願意買,”賈璉立刻道,找人還要費事費人情,買起來多方便,而且價格還更便宜。
“最低等的筆墨紙硯一套不過兩,置辦十套就是十兩,聘請十位先生,一人一天給一兩銀子,想來他們肯定願意,寫上半個月,也不過一百五十兩,加上耗材和管理,兩百兩足夠了。十位先生,一人一天寫一百副完全沒問題,這就是一萬五千副。門神灶神麻煩一點,可以找店家批發,價格便宜一點,五十兩能拿下。這樣一來,你就可以賺五十兩了。”
賈璉算了算,確實是這個數目,可半個月賺五十兩,好像也不是很多……吧?
蘇葉喝了一口熱茶,見他遊移不定,不由好笑,“這只是張貼的春聯等物,還有香燭祭品,吃食布料,把所有百姓需要的過年物品都置辦齊全,然後做個新年大禮包,便宜的就兩百文一份,東西都有,雖然是最差的,分量也不夠多,但東西是全的不是嗎?還不需要他們到處跑,到處講價,買了就能走。”
這些百姓自己買可置辦不起這麼全乎,還得跑上一整天,哪裡比得上這樣的禮包實惠又方便,想來他們肯定願意,尤其是鄉下入城的,能給他們省下多少事?
賈璉恍然大悟,“表弟說得不錯,春聯賺上五十兩,香油蠟燭一百兩,肉再加一百兩,還有布匹,瓜果點心等物,少說也能有千八百兩。”
這麼算下來,這買賣肯定是賺錢的,就是前期麻煩了一點,要去那些售賣的店裡一家家談,把價格打下來。
另外還要考慮禮包裡的物品,不能只做最廉價的禮包,最好分幾個檔次,且每個檔次無論什麼價格,都要讓百姓覺得佔了便宜。
他們自己去一樣樣買,花的價格肯定不止這麼些。
可賣家也不會虧,因為禮包裡貴重的可以少放點,盡量種類多,那些比較便宜的就可以多一點,比如瓜子花生。
有些人家或許家裡就有花生,是不打算買的,但禮包裡有,他們也必須帶回去,因為排除花生,其他加起來依然顯得實惠,還多了一點花生,給家裡的孩子吃也很好啊。
而有了這些額外的打包銷售,平均下來,賣家也不虧。
這算是贏的局面,賈璉幫那些店鋪多售賣了貨物,批發價格低一點,量大了,也是賺錢的。
而賈璉忙了這一場,賺得也不少。
最後是那些百姓,雖置辦的東西有好有差,份量也有多有少,但各色物品都有,過年也體面,不會像往年那般,買了這個就買不了那個,捉襟見肘,最後只能委屈辦事。
而事實上,這種賣法是擴大了市場的,原本不打算買瓜子的,因為禮包裡有,瓜子也銷出去一份。
多賣出一份瓜子,賈璉多賺了一文,批發瓜子的店家也能多賺一文。
這和經濟流通帶來幾重價值是一樣的道理,最後誰都沒吃虧,誰都賺了。
想通了這點,賈璉立刻跳起來,“我這就是去辦!”
他不怕事情繁瑣,就怕繁瑣了還賺不到錢,現在有個千兩銀子在前面吊著,再麻煩他也樂意!
對於他的態度,蘇葉很滿意,現在就看這位璉二爺的能力了,能不能把這件事辦的漂亮,方都獲利的同時,還能落個美名。
置辦年節用品可不是一件簡單的事,除了要和各個店家打交道,讓他們心甘情願以最高的折扣出售,還要考慮到不同百姓的不同需求。
如果一味按廉價來,那他賺不到幾個錢,白忙一場。
要是光講究體面,又會讓禮包的整體價格過高,讓百姓猶豫,捨不得拿出那麼多錢。
這中間門的度很難拿捏,讓所有的禮包看起來實惠又體面,最好呢,根據不同的需求,放入不同的物品,才能死死拿捏那些百姓心理。
比如同一價格的禮包,有人需要肉多一點,而有人則想要布料,肉放多少,布又裁多少合適,是一件很需要考量的事。
這是一次試探,也是一次鍛煉,做好了,她才可以放心大膽的用,讓賈璉去幹更重要的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