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首非常溫暖治癒的鋼琴曲,說的是在雪夜,一家人在溫暖的壁爐前,享受難得的安寧與休閑。
作曲者來自一個底層家庭,父母都是普通的農民,家裡一共有七個孩子,因此家境困難,一家人為了生活忙碌,即便是孩子也一樣,難道有這樣清閑的時刻。作曲者是最小的孩子,因為從小身體不好,不能跑不能跳,只能安靜待著。
這給了他更多思考的時間,正好,他家隔壁住著一位年老的牧師。
牧師孤身一人,沒有親人,每當到了夜晚,總會彈鋼琴驅散孤獨,作曲者就會靠著牆壁靜靜的聽。
他是一個敏感的小孩,又善於思考,聽懂了牧師琴聲中的寂寞。
偶然一次談話,讓牧師明白,這孩子是理解他的,於是開始教授他鋼琴。
因為出身的緣故,作曲者永遠成不了一位鋼琴家,但他從不因此苦悶,創作的曲子溫暖而充滿了生活的氣息。
這和這個時代充滿了宗教氣息的音樂完全不一樣,出路就更受到了限制。
而且最糟糕的是,在二十歲那年,作曲者病故,在還沒有出名的時候,就與世長辭,留下的曲子也不過短短幾首。
嚴格來說,這並不是達西夫人最喜歡的曲子,她喜歡的是這位作曲者的另外一首《希望》。
那是作曲者在臨死前最後的掙紮,對活著産生強烈的期望,然而最終失望。
曲子作完沒幾天,作者就去世了。
而這首曲子雖然名為希望,卻處處透著絕望,達西夫人會喜歡,是因為感受到了相同的心境。
她在小安娜出生那年,就感知到了死亡的臨近,雖然意外多活了幾年,但這種感覺從未遠離她,因此,她無法不産生一些心靈上的變化。
即便面上表現的如何淡定,內心深處依然在悄悄發生改變,比如喜歡的曲子變了,喜歡做的事也變了。
但這首曲子,是不應該讓小安娜多接觸的,她還小呢,可能一時理解不了,但藝術就是有這種魔力,即便不理解,也能影響人的情緒。
因此伯爵夫人換成了《雪夜》,這是真正溫暖人心的曲子。
裡面的鋼琴聲一頓一頓的,是小安娜在練習。
練習的過程發出的音樂聲,並不如何優美,但蘇葉卻從中聽出了認真。
小安娜在認真的學習這首曲子,以便感受到母親的存在。
不知不覺,她在門口聽了很久,直到菲茨威廉到來,站到她身邊,和她一起傾聽。
蘇葉微微側頭,見到菲茨威廉眼底下的青黑褪下了一點,整個人的狀態比昨晚好多了,心裡舒了口氣,總算沒白費工夫。
看來她的按摩是有效的,要是之後菲茨威廉還睡不著,她再給按按吧,總不能讓他熬壞了身體。
菲茨威廉轉頭,看到蘇葉關切的眼神,眉眼柔和下來,無聲道,“謝謝,喬治。”
蘇葉拍拍他的肩膀,低聲道,“都是兄弟,說這些幹什麼。”
菲茨威廉:……
溫暖和心痛同時襲來,讓他又無奈又掙紮。
兄弟啊,他反複咀嚼這個詞,似乎要把它咽進肚子裡,記在腦海裡,深深烙印在心上,以免自己越雷池一步。
蘇葉見他的眼神又變得沉痛,心裡也很無奈,怎麼又開始傷心了。
她到底哪句話說錯了?還是這個年紀的小孩,就是這麼反複無常?
她張了張嘴,想要詢問。
不料,菲茨威廉先開口,聲音艱澀不已,“好,我們當一輩子的好兄弟。”
兄弟就兄弟吧,菲茨威廉想,既然是兄弟,就永遠不要離開。
蘇葉覺得,空氣突然變冷,一股陰冷的氣息襲上心頭,難道是降溫了?
唔,讓管家多加一點碳吧,別讓這三個祖宗凍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