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2章 自由奢華的汴梁12
六年後
蘇葉坐在客船上,由東水門進汴梁,沿著汴河一路來到利仁坊,方靠岸下船。
利仁坊是內城比較富貴的坊市,在這裡居住的,大部分都是當官的,房價也是貴的離譜。
旁邊的光華坊有著開封府,明堂,秘書省,尚書省等官衙機構,因此東街這邊,居住大部分都是官員。
蘇葉能在這裡擁有一棟66間房的住宅,還是因為蘇母當時買的早,又正好碰到了一位貪官被查出貪贓枉法,判了流放。名下有六棟豪宅充公,而這處,是他用管家的名義買的,也被充了公。
查抄的房子被重新拿出來售賣,按理來說會比市價低一點,再加上位置實在好,本該被那些官員哄搶的。
可這處屋宅相比其他動輒一百多間的,就顯得小了,另外主人不住,又在管家名下,就被拆分當成了租房,租給來汴梁讀書的學子們。
人一多,又沒有精心保養,房子自然壞的快,不僅有漏雨漏風等問題,而且到處都是破破爛爛。
房子買了不一定能住,得推翻了重建,那大夥就不樂意了,價效比不高啊。
一來在汴梁,買地皮不便宜,可重新起一棟房子的價格更高,宋朝的房子好裝修,為了裝飾往往需要耗費更多的錢,因此這是和地皮一樣昂貴的花銷。
花了比周圍房子一樣的價格,結果卻買了一棟破房,還得自己重建,這換誰都不樂意。
於是這裡就被蘇母撿了漏,花了三千多兩,購買房契地契,又花了兩千多兩重建。
當時覺得不值,因為這裡的房價值不了六千兩,幾乎是周圍房子的兩倍。
但這十幾年,北宋的經濟飛速發展,汴梁人口也越來越多,更多的官員都買不起房,導致這裡的房價節節攀升,沒有七八千兩銀子,還拿不下這棟房子。
也就是說,蘇母實在做了一樁投資頗豐的買賣。
而這也便宜了蘇葉,在汴梁直接有現成的落腳點,關鍵還靠近汴河,出門那可太方便了。
房子一共是兩進的,其實是三進改成了這樣,前面一進有九間,分別是正廳,大堂,左右廂房,以及下人居住的倒座房。
第二進是個大大的花園,小橋流水,山石造景,湖中心有觀水亭,外圍是一圈房子,把小小的人工湖圍起來,總共有四十多間,用途不同。
這是一個不太符合規定的房子,看起來就像是酒樓那種建築,坐在廂房裡,能欣賞到院中的美景和亭中心的表演。
沒錯了,蘇母就是按照酒樓的模式建造的,她是個江湖人,自來也沒見過官宦人家的宅邸,當然也看不懂他們那些意境,以及虛虛實實的造景。
但每次來汴梁,她住的都是遇仙樓這種頂級奢華的酒樓客棧,她覺得,這就非常奢華和舒適了,因此當初修建的時候,就按照這個樣子來。
好在當時還沒有對房屋建築有過多規定,大家建成什麼樣,純憑自己的喜好。
現在就不行了,處處有規矩,房子不是你想造,就可以造的。
蘇葉也覺得這樣的房子住著很舒服,人家酒樓一切宗旨都是為了服務,當然處處考慮到了舒適度。
說實話,在有僱傭下人的情況下,這種房子簡直千好萬好,無一處不好。
當然前提是有人幫你打掃清理,時時維護,也有人洗衣做飯。
蘇葉自然有這個財力,直接僱傭了十來人,其中廚房就有三位,兩名廚子和一名小工。
在宋朝,那些可以買賣的奴僕基本沒有,都是僱傭,合同長的簽十年,十年後看是否續約,可以請人繼續幹。
相對地他們的工錢也就比較高,好的廚師一天需要500文,而能幹的婆子一天也要差不多200文,因此這宅子裡每月的花銷至少在300兩上下。
除了這些人的工錢,還有吃穿,養車馬的錢,維護房子的成本,所以在開封想要生活過得好,免不得大出血。
當然了,蘇葉是不擔心的,先不說蘇母留給原主在汴梁的産業,就夠她一輩子吃喝不愁了。
加上霸刀山莊現在正在經營的,以及蘇葉這六年來的經營,每年至少十幾萬兩收益,花這些是輕而易舉。
蘇母置辦的産業中,除了這一棟房子,還有三間鋪子,一間在通力坊,一間在安業坊,都在內城城西,繁華的商業地帶,鋪子不大,可以開一間腳店了,因此租金不便宜,每月的租金200兩左右,加起來就是將近400兩。
最後一間在外城,靠近國子監,被租給了一家經營青樓生意的,那個房子大,直接有三百多間,中間還有園林設計,每月租金300多兩。
這裡加起來就超過了700多兩,完全能覆蓋宅子裡的開銷,還能剩下一半用來花銷。
另外,蘇母在城郊買了一百畝的下等田,和一百畝的山地。
所謂下等田,並不是它的地力有多差,或者沒有水源可以灌溉,而是離汴梁稍微有一點遠,運輸需要翻過一個緩坡,不是很方便。再加上那塊地只是往年被開了荒,後來戰亂百姓都逃了,就變成了荒地,但官府的登記,卻是下等田,得按照下等田的價格購買。
誰也不願意做這個冤大頭啊,因此就一直空著。
蘇母心裡沒那麼多彎彎繞繞,江湖人經營勢力,大部分都是找個山頭,先修建房子,然後收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