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9章 悠閑的莊園主生活17
之前蘇葉一直在思考,新報第一版的內容寫什麼既貼合主題,又能廣泛引起重視。
毫無疑問,必須是民眾關心的話題。
那麼民眾關心什麼呢?自然是切身利益,這就關繫到幾個方面,統稱為衣食住行,工資,稅收,醫療與保險。
別看衣排在前面,其實食物才是最最重要的。
正好今年寒流襲擊整個不列顛島,糧食減産成為必然,那麼一小波糧食危機即將來臨。
蘇葉打算從各個方面,論述這件事。
《糧食危機之下,民眾要如何應對,才能安然度過危機?》
《統計各城市的糧食儲存量,大英還能堅持幾個月?》
《在糧食危機下,各階層的反應有什麼區別,以及他們如此做的目的和背後邏輯》
《論歐洲乃至全世界今年的糧食收成,進口是否能解決本國糧食危機?》
《論駐外國大使是否能協助本國官員購買和運送糧食,以平抑糧價?》
《每一次危機往往伴隨各種謠言,怎麼分辨事情真假,明晰背後因果關系?》
……
先把要寫的主題羅列出來,然後讓人分別去收集訊息,盡快把各方資料彙總。
和《新女性報》不一樣,《大英外交報》要報道的必須是真實有詳盡資料的內容,貼上調查資料後,再分析一波,盡量寫的生動有趣,也簡單易懂,讓不識字的民眾聽人讀一遍也能明白其中的道理。
比如第一篇民眾如何應對糧食危機的話題。
蘇葉知道,這個時代的大部分工人和底層人民,其實和後世一樣,都沒什麼存款。
他們往往是一拿到週薪,就立刻花出去採購一週的生活用品,這樣一旦糧食漲價,就很容易彈盡糧絕,生活得猶如在懸崖邊跳舞。
在這種情況下,他們依然沒有足夠的危機意識,每週剩下的一點點錢,都會在最後一天花光,比如喝酒狂歡,或者購買砂糖,茶葉,咖啡等奢侈品。
然後等待下一週發薪日的到來,周而複始。
而等危機真的來臨,他們只能束手無措。
蘇葉在文章裡教他們如何面對這次突發情況,從怎麼省下更多的錢購買更加廉價,也更容易儲存的糧食,到糧食如何妥善儲存,以及野外可獲取的各種吃食,以及獲得方法都有詳細講解。
英國各個城市都由同業公會建立了糧倉,在糧食危機的時候,會放出來平抑糧價,所以只要他們稍微堅持一下,是不用花高價買糧的。
當然了,糧倉裡的糧不會第一時間放出來,而國外的進口糧食掌握在大商人手裡,他們和掌握了本土大量糧食的紳士如果想要抬高糧價,不僅不會出售手裡的糧食,相反還會從市場買糧。
這是一個時間差的問題,公眾總是盲目跟從的,要是他們被起鬨著在糧食最高價時購買,可能所有的積蓄都打了水漂,還會欠下一筆不小的債務,這對他們未來的生活,將會是更加艱難的困境。
蘇葉要做的就是讓他們在糧食沒有上漲之前,先儲存一些,然後學會節衣縮食,靜靜等待。
等到政務議事廳下達通知讓糧倉放糧,等到那些糧商和某些鄉紳無利可圖,只能降價賣糧。
蘇葉打算從十幾個不同的方面去論述這件事,可能會連著做兩期,最大的版面自然是教導民眾怎麼應對危機,然後是喜聞樂見的陰謀論。
反正每次有事,總會出現各種陰謀和謠言,這往往是最直接簡單轉移公眾怒火的方法,也是最容易吸引人關注的方式。
蘇葉打算收集這些流言,然後一一闡明它們都是誰放出來的,目的是什麼,真實情況又如何?
她完全可以把這當成故事寫,寫得一波三折,會比市政府放出來的公告更加吸引人,也具有宣傳效果。
最後把關注的重點引導到外交上,以及海外外交官們,有沒有為此事件出力,他們的職責範圍包不包括為百姓購糧這麼具體的工作?
這樣一來,第一期第二期的報紙內容就有了,而且既幫助了政府,為以後成為半官方報紙奠定基礎,又能獲得民眾關注,做的好簡直是一本萬利。
當然了,現在她也只是羅列出了大致的內容,具體的還需要辛普森和李斯特那邊收集道足夠的資料。
至於小分隊那邊,他們目前也只能收集一些市面上流傳的謠言,其他的做不了。
搞定這些,已經快十一點了,蘇葉揉了揉額頭,放下羽毛筆,吹滅蠟燭上床休息。
第二天上午照樣來了不少客人,不過到下午時,天氣陡然陰沉,眼見就要下雨了,或許還有雪也不一定。
客人們不可能在這個時間點上門,原計劃過來拜訪的羅吉一家也送信過來,表示天氣不好,改時間再來拜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