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秋想到這裡,也被直播間的人帶的熱血沸騰起來。
“來來來,那個本子好好記著。我給你們好好講講這抹茶的事兒。”
“抹茶的做法是採集春天裡的嫩茶葉,用蒸汽殺青後,做成餅茶(即團茶)儲存。等到食用時,先將餅茶放在火上烘焙乾燥,後用天然石磨碾磨成粉末,再倒進茶碗並衝入沸水,用茶筅充分攪動碗中茶水,使其產生沫浡,即可飲用。”
“自古以來,文人墨客留下了大量的詠歎抹茶的詩篇,“碧雲引風吹不斷,白花浮光凝碗麵”就是唐代詩人盧仝對抹茶的讚美之詞。”
“那日本的抹茶是怎麼回事呢?”
花月樓不知不覺也聽得入了迷。
“這抹茶啊,其實最早要是追溯起來的話,還是從那神農氏嘗百草那裡開始的。在公元前約2700年,神農氏把茶葉嚼碎吞入腹中,邁出人類吃茶的第一步,被譽為“抹茶鼻祖。”
“晉朝年間,人們就發明了蒸青散茶(碾茶),還審訂了評茶色香味的方法,併成為人們不可或缺的日常飲料。《茶經》記載:“……始其蒸也,入乎簞,既其熟也,出乎簞。釜涸注於甑中,又以谷木枝三亞者制之,散所蒸牙筍並葉,畏流其膏。”
“到了宋朝更發展為茶宴,當時最為有名的評茶專家、大文豪蔡襄在《茶錄》中評述抹茶的飲茶方法:把團茶擊成小塊,再碾成細末,篩出茶末,取兩錢末放入燙好的茶盞,注入沸水,泛起湯花品嚐色、香、味,佳者為上。”
“到了這兒之後,抹茶其實就算是基本上完全的成型了。”
莊秋解釋道。
“自明代以來,不再流行抹茶了,而改用茶葉,沖泡喝湯,棄置茶渣。清朝茹敦和在《越言釋》中說,古者茶必有點,其磑茶(抹茶)為撮泡茶,必擇一二佳果點心,謂之點心,謂之點茶。”
“這明代這裡呢,也就是個分水嶺。某日的抹茶其實是在唐朝的時候隨著遣唐使學習我們唐朝時期的抹茶回去的,但是他們只是學了一點皮毛,其實也就是學的四不像。”
“到了後來,我們的茶逐步的在改良進化,尋找更多的烹茶方法,來祛除茶葉裡的苦澀和酸澀的味道。但是到了明代的時候,我們由於對外政策的變化,所以這後來的茶葉的改良和沖泡茶湯的方法呢,就沒有在某日那裡流傳過去,在民間的影響力也就比不上抹茶了。”
“哦,我知道了,所以這抹茶其實也可以說成是在茶文化的形成過程之中的一個還沒有完全開發出來的半成品,然後某日就把這半成品學回家了,到最後在這個半成品的基礎上不斷的加東西,不斷的精進,到最後就成了現在的抹茶了。”
“那不還是咱們的東西,起源地在我們這裡,怎麼有的人現在一吹抹茶就說是某日的呢?”
“這不是以後知道了嗎!出去之後就拿你小本兒上面的記載的東西去打他們的臉!啪啪甩臉上!出去自信的喊,這抹茶是他麼我們的東西!”
“莊爺,告訴你一件事,你這個活動好像上官方的新聞推薦了。”
“哎喲,不就是打廣告嗎?這個我們知道啊,官方給的條件就是這個。”
“不是啊……我去,我剛才還以為我看錯了呢,真的是我們國家官方的媒體報道了,莊爺正能量啊!”
“是啊,在誇獎莊爺呢,說是用自己的影響力宣傳我們的歷史文化,是值得讚揚的事情,希望直播這個行業能夠向莊爺看齊。”
“莊爺也算是豎立了行業標杆了,啊哈哈。”
“不過這個真的牛啊,得到官方媒體報刊的點評。”
“我聽說好像是因為咱們在這裡一直討論這個東西,然後這個活動不是昨晚就宣傳了嗎?所以其實還是有很大的關注度的,之後就有人在各個平臺談論莊爺的直播內容,討論的人越來越多,所以最後就被官方大大給發現了。”
“莊爺這也是正經的得民心了啊。”
……
莊秋擺擺手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