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刻,伴隨著巨量的構成這顆氣態行星的氫和氦旋轉著墜入到白矮星之上,整顆白矮星的亮度相比起之前已經增加了數千倍。
無盡的氣體甚至於在它身邊形成了一團雲霧,這團雲霧瘋狂的圍繞著它旋轉,相互之間劇烈的磨擦著,能量迅速的攀升著,甚至於在白矮星兩極形成了明顯的噴流。
整體來看,此刻圍繞著這顆白矮星的雲霧就像是襁褓一樣。
人類的襁褓用於養育新生。此刻,白矮星的襁褓,同樣在孕育著某些極為可怕的變化。
此刻這顆白矮星的輻射雖然猛烈,雖然已經足以橫掃整個恆星系,將其放到太陽系的話,就算是當初已經進入太空,甚至可以進行恆星際航行的人類文明都承受不住。
但相比起原本就狂暴無比,動輒拋灑出數顆,十幾顆地球質量的藍超巨星來說,卻完全不夠看,更不可能做到對奇異生命叢集造成重大殺傷。
此刻無非是讓星系之中的環境更加惡劣而已。
但,伴隨著時間的流逝,伴隨著氣態行星的接近消失,伴隨著構成它的總量高達900萬億億噸的氫和氦大部分都落入到白矮星之上後,一個臨界點終於到達。
白矮星表面引力極為強大,甚至能高達地球的數十萬倍。在如此強大重力的壓縮之下,到達白矮星地表的所有氫和氦都會受到極致的壓縮。
壓縮意味著溫度的提升,這些氫和氦的溫度很快便提升到了數千萬乃至上億攝氏度。
而這種環境,與恆星核心環境類似。
在恆星核心,因為足夠高的溫度和壓力,氫和氦會發生核聚變,將質量轉化為能量,令整顆恆星能發光發熱。
那麼,在白矮星表面具備了與恆星核心類似的環境,會怎樣?
很顯然,這裡的氫和氦同樣也會發生核聚變。
而核聚變會釋放能量,這些能量會導致白矮星表面的溫度與壓力進一步提升。
如果是在一顆正常恆星的核心,能量所導致的溫度和壓力的提升,會因為內部過於巨大的壓力,導致恆星膨脹。
恆星膨脹了,內部的壓力自然就會降低,溫度也會降低,核聚變速率自然就會減緩。
如此,恆星便可以形成內部壓力核聚變體積之間的動態平衡,大致維持著平穩的核聚變速率,即不會太快,也不會太慢。
但到了白矮星地表,這種動態平衡的調節機制卻會失效。
氫和氦發生了核聚變,進一步提升了溫度和壓力,溫度和壓力的提升會導致壓力更大,聚變速率更快。
但一顆白矮星的重力卻是穩定的,並不會因為壓力的提升而降低。於是,越是核聚變,壓力與溫度越高。壓力和溫度越高,核聚變的速率越快。
這會導致什麼後果?
很簡單,這必將導致在短時間內,所有一切可供聚變的燃料全部發生災難性、失控性的連鎖聚變,在極短時間內全部聚變掉。
這種機制有些類似於氫彈。所不同的是,人類所製造的最大當量的氫彈,TNT當量也不過在兩億噸的樣子,換算成質量,再加上核聚變的反應比例,這樣一顆威力如此巨大,甚至於足以改變地殼的氫彈,其參與反應的氫元素的總質量也不過才區區1.3噸左右,其中更是隻有不足10千克氫元素被轉化為能量。
而此刻,發生在這顆白矮星表層的,失控性、災難性的聯鎖反應式核聚變,參與反應的氫和氦元素有多少?
幾乎高達900萬億億噸!
如此之多的質量,因為這顆白矮星那超強的重力,在幾乎一瞬間之中反應完畢,釋放出來的能量之強大,幾乎無法想象。
與之相比,前期因為氣態行星氣體撞擊白矮星所釋放出來的能量根本只是毛毛雨而已,完全不值一提。
而此刻爆發出來的能量,才是韓陽所真正期待的。
在這一瞬間之中,這顆白矮星的亮度甚至於攀升到了原來的數萬倍,在巔峰時刻,甚至於增長到了能和藍巨星媲美的程度。
真正狂暴的能量開始橫掃整個恆星系。
在這一刻,首當其衝的並不是奇異生命體們,而是韓陽的戰艦。
一支由矮行星級戰艦領銜,旗下有5000餘艘中小型戰艦存在的艦隊。
面對著這如同山呼海嘯一般的龐大能量衝擊,韓陽引以為傲的多層暗能護罩,如同脆弱的雞蛋殼一般,連一微秒都沒有撐住,直接碎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