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賣西瓜,人人都得了甜頭兒。
百姓們得了銀子,過了個好年,孩子們有了學堂,學了一冬的寫算。
聰明的孩子,已經能勉強寫一封書信了,一百以內的加減也熟練之極。
縣城裡,商鋪因為農人的慷慨,也是沒少賺銀子。
衙門裡更不用說,上到屬官,下到差役,都拿到了“辛苦銀子”。
多少不論,這銀子拿的可是光明正大,是百姓心甘情願孝敬的,不是他們前邊走,後邊被罵蝗蟲!
再看城外,通往各村的路都修整一新,通往京都的官路,更是寬敞又幹淨。
這些都是因為一個小小的西瓜,不,應該說是因為教會了眾人種西瓜的方大人。
今年再多種一些,秋日時候,各家就能建新院子,娶新媳婦兒了。
於是,恨不得剛出了正月,就有人開始在田裡忙活了。
疏通水渠,燒荒,拉糞肥。
更多人是到縣衙門前問詢,今年有多少西瓜秧苗,每村能分多少。
方玉同徐昆,易先生幾個,最近也在商議這件事。
去年是第一年,村裡統一種,有力於眾人凝聚。
但弊端就是,無論幹活兒的,還是沒幹活兒的,最後分配一樣的銀子,總有些不公平。
時日久了,就容易有矛盾。
今年若是各家種各家的,多勞多得。
可為了西瓜保值,不至於秋日時候爛大街,西瓜秧苗又不能給太多。
最後,三十六個村子,按人頭分配,一人一分兒地。
就是說,十個人一畝瓜田。
一般的村子都是二百多人,二十畝左右。
整個橋安縣算下來,也就七百多畝,足夠供給京都和周邊,也不至於自己砸了西瓜的價格。
當然,有的人家人口少,可以同鄰居親朋合夥。
一起種,一起打理。
若是有懶蛋,不想出力氣,那也可以把他的份額賣掉,自然秋日時候的收穫同他也沒有干係。
這般,勉強算是做到了,按勞分配,也刺激了人口增長。
畢竟一個孩子就是一分兒地,一分地種出二十個西瓜,最少賣幾兩銀子。
一個孩子吃穿用根本花不完,這樣的賬,誰家都算的明白啊。
訊息很快公佈了出去,鄉紳們卻是不同意了,紛紛找到縣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