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干擾的主要方法,就是針對某一頻道,或者某一範圍頻譜進行干擾。”
“跳頻,是解決和預防干擾的最佳辦法。”
“只要跳頻速度夠快,跳頻預設頻譜夠快,理論上,可以規避絕大部分通訊干擾和監聽。”
“因為技術限制,初代通訊裝置預設五百個頻道,可以實現快速人工跳頻,但存在對頻困難,影響通訊效率和質量的問題。”
“定位和干擾其實不難。”
“初代導航信標也是一樣。”
“相較於步話機,因為不需要持續通訊,所以在預設一百個頻道的情況下,能做到完全隨機的,每四點五秒跳頻一次。”
“而且保持連續開關機,短時間高頻率的訊號峰值傳輸,以實現扛干擾,扛監聽定位。”
“所以,二代通訊裝置,我們進行了大幅度升級。”
“透過積體電路,微晶片實現了快速自動的隨機跳頻功能。”
“不過受限於電路和微晶片的效能,目前跳頻訊號跳速不高,只能做到···”
聽到這裡。
旅部參謀長下意識的翻開手裡的資料冊。
他算是全部參會人員中,對通訊最瞭解的人,在國外大學留學的時候,他學習的就是電臺通訊專業,導師還是一個國外通訊頂尖專家。
跳頻!
國外很早就有相關理論。
也確實是對訊號干擾和監聽最有效的方式。
很簡單的類比解釋,就是敵人埋伏的時候,換一條行軍路線,只要道路足夠多,只要轉移迅速,就不可能被敵人埋伏。
但自動跳頻,這是連想都沒想到的事情。
誰來控制自動跳頻?
如何重新對頻?
要知道,和行軍不同,頻道的目的是承載通訊資訊,所以發信機和接收機都必須處於同一頻道。
和每跳一次,就必須重新連線一次。
期間,如何保證,通訊的不間斷?
導航訊號還能理解,畢竟導航可以有延遲,但通話延遲,在戰場上,十分致命。
但是!
“五十次每秒。”
當旅部參謀長看向手裡的資料冊,翻到跳頻訊號跳速的時候,專家的話音也同步落下:
“這個速度並不安全,即便是初代無線電干擾和監聽裝置,也可以透過暴力破解和干擾。”
聽到這裡,旅部參謀長眼角一跳。
五十秒每次跳頻,
也就是每零點零二秒就跳一次。
目前通訊技術最強的幾個國家,美國和德國,想要監聽和干擾一個每次只出現零點零二秒的頻道,估計也需要很長時間,而且得動用大型專業裝置,和大量人力。
四五十個通訊專家起步的那種。
五十個頻道。
那不就是說,為了干擾和監聽一個一個步話機,估摸著,得上一個旅規模了,機器裝置,估計需要幾百萬甚至千萬美元。
這還不安全?
來自七十年代的,自動調頻的初代技術,讓旅部參謀長狠狠的震驚了一下。
“所以,我們在三代通訊裝置上,實現了每秒一千次的跳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