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佐。”
北評。
無電線作戰室。
一位參謀走進來,叫醒了趴在桌子上睡覺的無線電專家柴田猾。
“特高科讓我問您。”
參謀問道:
“現在可以定位敵人的導航信標訊號麼?”
“昨天,又有八架運輸機降落在北評附近,有一百多名反抗帝國的民國知識分子被八路軍接走。”
“特高科還是這麼廢物。”
被叫醒的柴田猾看了一眼參謀,冷笑一聲。
但隨著枝子山大橋之戰,獨立團拿出了12.7毫米重機槍,配合鎢合金穿甲彈,打的鬼子最好的九七式中型坦克成了廢鐵。
再好的機器裝置,也需要人來操作,而人,就是這個過程中,最大的漏洞。
只有他們這些真正的技術人員,才能知道,如今蝗軍和土八路之間的技術差距,有多大。
一輛坦克,正在營地內,巨大的體型,粗壯且長長的炮管,代表著這是一輛迥異於日本目前所有坦克的新型號。
但顯然,
在和土八路地下黨的交手中,帝國特高科顯然處於下風,五個多月的戰鬥,依舊未能繳獲八路軍的導航信標。
“技術啊!”
甚至,操作人員還會定期開關。
加劇了定位的難度。
最終,隨著大量的廢舊鋼材抵達,機器裝置,甚至外購來的技術抵達,以及南下戰略的定向,德國人的結盟,最終促成了這一臺新式坦克的誕生。
否則一百多人,不可能同時順利離開,而不觸發帝國的警戒。
···
41年一月。
印證了中國人的那一句古話,
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多麼的令人絕望。
北評。
因為,土八路的導航信標,依舊是每秒五十次跳頻,而且跨越頻率之大,一度超過了帝國最強大的無線電追尋儀器。
“我們命名為三式中型坦克。”
雖然帝國無法破解甚至定位敵人的訊號,但在研究和攻克敵人的技術過程中,自身的技術反而是大幅度提升。
鬼子高層就深感帝國裝甲坦克的薄弱,生出了發展裝甲更厚,火力更強的坦克想法。
二十七師團駐地。
當然,
而隨後到來的,百團大戰之初,獨立團拿出了PAK75毫米反坦克炮,將這一想法,迅速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