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子語氣懷疑。
八路軍政工幹部很少騙人。
但給政府修路,還給錢管飯,這事怎麼可能?
“去看看唄,就在村頭。”
政工人員指了指上村村頭。
在那裡,獨立團聯合上村周邊政工人員搭建了一個臺子,招募修路的工人。
“··行。”
再次猶豫了一會,老百姓漢子才起身向村口走去。
與此同時,有很多老百姓,其中包括婦女,也紛紛向村口走去。
鬼子反覆掃蕩破壞,囚籠封鎖帶來的,不僅僅是物資匱乏,也有經濟凋敝,老百姓連活計都很難找到。
當天下午。
這位三十多歲的漢子,就扛著自己的鋤頭,在獨立團派出來的工作人員指導下,開始擴寬上村至楊村之間的山馬道。
幹勁十足。
手裡的鋤頭幾乎揮舞成一片。
有沒有工錢還不清楚,但管飽飯是已經肯定了。
中午,他就吃了一頓白麵玉米糊糊,裡面甚至還有豬板油的味道,特香,他吃了三大碗。
不然哪裡有力氣幹活?
根據管理的政工人員說,只要認真幹活,下午也管飯,甚至會根據幹活的多少,分配工錢,幹活越多,工錢越多。
工錢用大白麵支付。
一同和他開始幹活的,還有五百多名上村,以及周邊老百姓。
···
“指派監督人員?”
“嘿嘿嘿··”
與此同時,楊村,獨立團團部,李雲龍搓著手,笑嘻嘻的看著陸仁賈,說道:
“這不是為了防止浪費麼。”
“咱們政工管理人員數量不夠,水平也不夠,而且很多都是新同志,誰也不知道會不會有人貪汙的,導致糧食浪費。”
“就只能找陸老弟幫忙了。”
不僅僅是李雲龍,甚至趙剛也眼巴巴的看向陸仁賈。
修路是開始了,糧食也批覆下來了,工人和物力不需要愁了。
工具也可以讓老百姓自帶,或者讓兵工廠那邊打一些,暫時不是問題。
但修路期間具體制度和管理,卻是睜眼瞎。
雖然找總部和旅部要了幾個以前管理過修路的人才,也要來了幾個工程師,但以前的制度顯然不能用在現在根據地。
多勞多得,提升了修路效率和質量,但也帶來了管理的複雜,以及,對具體工程量評定的巨大工作。
靠自己肯定是不行。
一來沒經驗,二來,沒這個人力。
於是李雲龍和趙剛一合計,就找陸仁賈薅羊毛。
讓陸老闆的技術人員,制定出詳細的規章制度,並且參與監督,期間,塞一些老紅軍和優秀政工幹部進去,培養根據地自己的管理人才。
“行。”
沉默片刻,陸仁賈點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