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是我們能搞到國外最先進的報業轉輪印刷機就好了。”
許林嘆了一口氣:
“這個印刷出來的報紙圖片,不比照片差多少。”
“甚至連不識字的老百姓也能看清楚。”
“國外最先進的報業轉輪印刷機?”
老夏忍不住搖了搖頭:
“還真敢想。”
“這個機器一臺要五萬五千大洋,這還是上海的報價,不包括運費,而且要使用專門的50克新聞紙和專用彩色油墨。”
“上級能撥款七八萬大洋給我們購買一臺最新的報業轉輪印刷機?”
“想想還不行麼?”
許林不屑的撇了撇嘴:
“我還想,要是能進口到美國最新研製的彩色報紙印刷技術,發表彩色印刷報紙呢。”
“讓根據地老百姓,和八路軍戰士,還有游擊區、佔領區的老百姓看一看色彩鮮活的世界。”
“色彩鮮活的世界。”
幾個字直接讓老夏陷入遐想。
什麼是對一個人改變最大的?
答案眾所周知。
知識和眼界。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
這也是為何那些從雪山草地走出來的老紅軍們,個個都是頂尖人才的原因。
雖然長征一路上辛苦,危機重重,但他們是真正的行走了萬里路,見識到了廣袤祖國的大好河山,開闊了眼界,加上知識水平不差,自然個個都是人才。
根據地普及教育,暫時是不可能了。
行萬里路也不現實。
受限於交通,中國大地上百分之九五以上的人,一輩子都沒出過縣城,大多數人都是在自家一畝三分地轉悠。
但這就是報紙和照相的意義啊!
讓人們足不出戶,瞭解萬里之外的新聞實事,看到萬里之外的人和風景。
如果能出版一份新華報,使用還在研究中的彩色印刷技術,將一張張照片印刷在上面,讓哪怕不識字的老百姓也能看一看,那該多好。
還有電臺。
不識字沒關係,聽總是聽的懂,照片用報紙,文字知識就用廣播電臺傳播,讓老百姓用收音機聽。
只是···
“你也想太多了。”
老夏搖了搖頭。
別說廣播電臺,收音機,彩色報紙印刷技術,就算是國外市面上能買到的最新報業轉輪印刷機,也是遙遙無期啊!
“能買到一臺好的報業印刷機,照相刻板機,還有足夠的油墨,新聞紙就不錯了。”
老夏苦笑一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