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還改良了運酒車的軲轆。
以及出發前,家裡外婆和岳母又是如何帶領一幫婦人,給他們製出了大煎餅。連大煎餅的出處都是有說頭的。
那煎餅是村裡正左春生,聽說西鎮那裡有幾家從魯州落戶的農戶,那幾家會製作一種扛放的乾糧,食物如若熱了凍了也不怕,村裡正曾吃過。所以里正左春生特意派人去那裡學回製作方法。為的就是讓他們帶上充足的口糧,以備不時之需,不能什麼事情都麻煩這次帶隊的官員,也就是張大人和李知縣。
至於出發前的訓練,朱興德實誠的告知,以前左家酒就曾運往過邊境,所以這次李知縣才會選中左家酒。
由於有遠途運酒經驗,此次參與運酒的部分人早已經受訓過。只不過是這次增加不少人手,要加大訓練量。
訓練的總教頭就是他身邊站的二妹夫。
二妹夫會用刀、有箭法,騎術最好,會馴牛。
朱興德介紹到,說起武器,他們這些農家漢子也沒有好武器。
他們在訓練中就用了種地的土傢伙什。
所以這次出行,他們隨身帶的全是殺豬刀、鋤頭、耙子、鏟子、大叉子、爐鉤子等物件。
說句不好聽的,要是春耕前趕不回家裡,那面就沒有春耕工具了。
而經過訓練,隊伍裡目前已經基本掌握射箭和騎馬,兩位大力氣兄弟甚至能用繩子拴著鐵球,一扔一個準兒。
還有這個。
朱興德脫了衣裳。
“這是何物?”李知縣不學無術,沒認出來這是什麼。
可張大人在戶部,見過歷代軍用物資,又熟讀史書,知道朱興德展示的應是一種土盔甲。
果然,朱興德揭曉答案,介紹到這是他小妹夫看書學來的盔甲,叫棉甲。
棉甲以棉花七斤。
用布縫如夾襖,兩臂過用腳踹實,以不胖脹為度,曬乾透收用。
其長處被雨淋溼不重,不發黴不爛,不是非奔著他們來用矛硬扎致命,只遠遠用箭射擊,應是能僥倖射不死。
朱興德問羅峻熙:“那書叫什麼小品來著?反正,大人,草民家甭管發生啥事兒,草民的小妹夫都愛先翻書。這才有了提前準備好的棉甲。”
羅峻熙上前解釋書名,說是安朝時期首輔朱大人所著寫《湧幢小品》,其棉甲在安朝廣法戰役大為流傳。
想著前線都不夠泡釘和鎖子鐵網等護身衣,鐵在戰爭時期應該用在刀刃上,他只能去翻書,查詢農家能置辦起的。
朱興德接過話道:“大人,實話說,其實也置不起,所以銀錢是……”
張大人沒想到,運酒人的棉甲,是由遊寒村等七個村莊百姓集體湊的。
“你們那個村莊叫,遊寒村?”
“是的。”
別說張大人在聽完這一系列的介紹後,再看向朱興德等人眼神變了,認為這幾人有勇有謀,做事縝密。
連李知縣在聽完後都感動了。
李知縣算是聽明白了,遊寒村等七個村莊自制傷藥、自制多餘乾糧、自制護體棉甲等等事宜,無非就是不想給官府增添任何麻煩,有困難通通都是自己提前解決。
急他所急、想他所想。甚至一切困難先安排到前面。
看看人家這奔赴前線的態度。
這是一群不可多得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