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夥人是跑到田地裡,看看天晴後,還能不能再劃拉些糧食回家。
一夥人是在左撇子這裡,幫著挖地基、蓋豬圈兒,壘石頭、和泥。
歇空喝水的功夫,嘴也不閒著。
這些中年漢子正和左撇子、滿山他們嘮嗑,你怎麼養豬,如何避免豬瘟,怎麼煮豬食省糧食還能喂得肥壯,以及將來養出老母豬,母豬的產後護理。
想的那才遠吶,別看說話的這些人全都沒養過豬,但豬後代都能給你安排的明明白白的。
而來左家幫幹活的這些人,基本上全是在沒下雨前,莊稼就搶收完的。眼下也就得了空,像里正五叔家的幾位兒子全來了。
村裡還有一夥人,大多數是以老太太、婦女、半大孩子為主,少數是會爬高樹的青壯年,一看天晴了,立馬撲向大山。
雨後,蘑菇長的那才叫快。
下雨影響秋收,那還不趕緊從別的方面多補一補?要不然到了冬日,咱吃啥喝啥呀。
要不說,勞動人民才是最有智慧的。
想盡一切辦法,能多存野菜就多挖一些回家晾曬,能多采些蘑菇和山榛子就多采一些。
有的那年輕小夥子為採榛子松子,摔的鼻青臉腫也幹勁十足。瞧那勁頭,恨不得腿摔斷,豁出去一冬天躺炕上養傷也要多劃拉些榛子松子回家。
那玩意送到鎮上賣進糕點鋪子裡,歷來能換回不少銀錢,就是不好採,這錢不是好掙的。要付出常人無法忍受的辛苦,才能採回家換銀錢買糧食。
你想啊,要是好採,壓根兒就剩不下,十里八村就會全跑來爭搶。而且真有那種好事,大夥也不用惦記出門找活扛包了,就在家門口採它唄。
可想而知,能採到堅果的小夥子,得是非常有本事的人。還得是敢豁出去摔不死能爬起來的。
就這,挨著遊寒村的外村人今日也來了。
外村人一加入,遊寒村的婦人們急了,頭不抬眼不睜,拎著土籃子累死也不歇氣,一個勁兒的貓腰採蘑菇,有種不多幹活,就會被外村佔到便宜的感覺。
且婦人孩子們連松樹塔也不放過,這玩意兒燒火才好吶,火旺啊。這樣就能省下自家柴火,到時進城買針頭線腦的時候順便賣幾捆自家的柴了。
雖然一大捆柴加一起都賣不上幾個銅板,柴火那玩意又不稀奇,但是能賣幾個算幾個。湊上幾文就能買斤粗糧填飽肚子。
婦人們一趟又一趟,將採來的蘑菇先倒在山邊兒,松樹塔也倒在旁邊,然後趕緊再去採下一撥。
山下會派兩個孩子一邊看守自家的蘑菇,一邊坐在筐上摘蘑菇,將那蘑菇拾掇拾掇。
要不說呢,今兒白玉蘭很是感謝幫忙做飯的九嫂子,還有和她關係挺好的另兩位妹子。
這等於九嫂子她們,主動放棄了採蘑菇,在幫她家幹活。
白玉蘭在釀酒時和秀花不停嘀咕道:“娘,你說,這咋感謝。咱家要是給點兒吃的吧,可她們只幫忙做一頓飯,就蓋個豬圈兒,還不至於要給那麼大的謝禮。”
白玉蘭所謂的大謝禮就是蒸鍋發糕,幫廚的這幾人,到時晚上回家會一人拿幾塊。
別小瞧,這在村裡真是大謝禮。
一般情況下,只有蓋新房上房梁當天,或是家裡小子成親當日,被選中幫忙做一整天飯的婦人,才會分到發糕。
以及像咱家稀飯兒科舉考上之類的,這個就不用多舉例了,沒有例子可舉,十里八村就一個羅峻熙,還是在咱家。
禮“太大”了,蒸不蒸發糕呢,白玉蘭拿不定主意。
給秀花煩壞了,一點兒屁大的事,在她耳邊翻來覆去的磨叨。
看眼白玉蘭:“那去蒸糕吧。”
白玉蘭:“可我有點兒不捨得,一人要給四塊呢。”
“那就不蒸。”
白玉蘭忽然有點生氣,她就納悶了,她娘為啥對她總是沒有耐心。別家親孃和閨女聊這些過日子事,說起個醃菜來都可有話聊,到她這裡,老孃卻不愛聽她說話。就這麼煩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