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就是典型的先給個假定的結果之後再去證明。
而洛天依這個強人工智慧卻不是這樣,她想要確定苯分子結構的具體步驟如下:
經過大量實驗確定苯是由若干個氫原子與碳原子組成。
然後再繼續進行實驗確定苯的摩爾質量,將所有氫原子可能的數量與碳原子可能的數量都列舉出來。
然後將每一種組合可能出現的分子結構一一列出。
最後再對每一種結構一個一個去實驗證明到底對不對。
這特麼的一來二去至少得對幾萬幾十萬乃至於幾百萬種苯分子猜想結構進行一一驗證,而且光是某一個結構可能都要做十幾種不同的重複性實驗。
假設洛天依不知道苯分子的結構,而現在青龍學習小組與內地又大方的把自身所有的科研資源與計算力資源都交給洛天依來使用,想讓她來確定苯分子的結構,光完成這件事她都得耗時兩三年才能得知苯分子的正確結構。
哪像凱庫勒那樣做個夢就得到了靈感,然後再去做一些實驗直接就得到了苯分子的正確結構。
人類現有科學體系很多也都只是假設與猜想,所以肯定有很多東西與宇宙的真實情況大相徑庭,洛天依這種鐵頭娃行為要是涉入一些非常有爭議的理論之中,想要爬出這個坑估計得要很久很久。。。
洛天依有了自身的感情天天“哥哥”叫的那麼親熱,然後又轉頭就把陳意給坑了,表現的非常活靈活現。
她對於很多事情都能靈活的隨機應變,不像其他幾個人工智慧那樣不會擅自改動人類輸入的一些程式之中明顯是錯誤的地方。
但她的思維模式卻還是跳不出人類現有科學體系的限制,洛天依眼裡的正確也只限於陳意為她灌輸的理論體系中的正確,就算認定某條理論是錯誤的,也只會用窮舉法試圖將所有錯誤情況都一一進行排除,直到遇到正確的答案。
要是人類科學家遇到這種情況可能就會發現一條顛覆現有的某個經典理論的新猜想。
而洛天依則是不會去主動思考現有理論體系裡為什麼會與實際情況不相符,只是簡單的記錄了下來這一種特殊情況把這當做一個含有未知引數的特例就不管了,這種前進速度簡直是龜速。
所以暫時來說,使整個工業體系的進步還得靠人類,很多生產線都必須得有一定數量的工人群體進行維持就是這個道理。
一線生產中的一些細節在人工智慧眼裡只有對不對的評價,對的留下,錯誤的直接淘汰,就是這麼簡單。
而在一線工人眼裡卻是適與不適的區別,適合的話固然很好,但不適合的話工人們就會主動去研究要怎麼改進才能變得適合,或者去尋找適合的環境。
甚至還會主動探究那些適合的地方還能不能繼續改進,這是一種人工智慧所缺乏的主觀能動性。
也就是說,現在整個新一代生產體系裡的工人參與的不是生產過程,而是研發過程,工人的工資福利等一系列花費被內部記錄的條目是“科研花費”,只不過這個“研發體系”的規模太過於龐大了,龐大到外人都不敢去想象。
正是這一個簡單的概念轉變,才使得所有人對於工人這個群體有了新的認知,對於職業技術學院學生的培養已經被列為重中之重了,“工人”這個詞被賦予了新的含義。
70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