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別在於,“馱日巨龜”是念頭、認知、經驗本身,是本體,除非破碎重塑,不然,它將始終以這樣一種心態存在。
而“演繹世界”只是一段龐大資訊的構成,他是可以根據自身念頭自由開啟或者關閉,亦或者去做一些更加複雜的操作。
與之相對應的,識海中的一切,便是心靈世界的“表世界”。
巨龜馱負明月,乃至整個魂潭識海,魂潭發生的種種變化,都是這門功法在“表世界”的具體呈現。
——當然,這種劃分並不是絕對的。若將獨屬於個人的、整個心靈世界都視為“裡世界”,將現實界視為“表世界”也沒什麼不妥。
貫通表裡世界,也是構成這門新功法核心根基的,無疑便是那“裡世界”馱日,“表世界”負月的巨龜。
最開始,孟周在以玄龜負碑真功為基礎,創造這頭巨龜形象時,曾從前世記憶中汲取靈感養分。
他甚至在兩個路線圖之間猶豫過。
一個路線,是由玄龜而至玄武,將來再由玄武至真武,路線清晰,前途遠大。
五行主水,司命之神,象徵長壽和不死。
這些都與孟周的道路分外契合。
第二個路線,卻是由玄龜至霸下,將來再由霸下至真龍,這條路線同樣清晰,前途也同樣遠大。
可在一陣猶豫之後,孟周卻將這兩條路線都放棄了。
因為在實際的踐行中,孟周領悟到,對他來說,確立一個過分遠大的目標,並沒有多少好處。
兩條路線,看上去很美,可除了滿足他自己內心中的一些念想,不過是人為設限,給自己增添一些本來不必要的麻煩。
漸漸地,一個觀點在孟周心中明確起來:
“只要能達到目的,越簡單越好。”
他需要的是什麼?
一個能夠貫通表裡雙界,且足夠堅實穩固的功法基座。
這就是全部。
既如此,增加那麼多華麗的“裝飾”真的有必要嗎?
“如無必要,勿增實體,大概也是這個意思吧。”
基於這樣的想法,孟周並沒有對“巨龜”動什麼大手術,基本是以“玄龜負碑真功”之中修煉到圓滿之境領悟到的玄龜為原型。
這為孟周省了很多時間和心力。
事實證明,結果也很不錯。
但孟周也並沒有將前世的記憶全部捨棄。
隨著“裡世界”馱日巨龜的呼吸,反映在“表世界”,就是魂潭深處,明月周圍的那些海眼漩渦。
這是貫通表裡雙界的具體方式。
這些漩渦,存於魂潭無底之處,吞吐魂潭。
既是魂潭之水匯聚之地,又是湮滅之所。
既是“表世界”的根,又與純意象的“裡世界”相連。
既是終結之地,又是起始之地。
孟周稱這些漩渦為“歸虛”,因為這正是他靈感的源頭。
也正是因為“歸虛”的存在,才有了將魂潭徹底盤活,“化潭為海”的可能。
通常,“海”的意象為無垠廣博,這也是孟周追求的一大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