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典型的就是鵝城的百姓,黃四郎不算睿智,但也不算白痴,但他的每一分舉動,都會讓底下的人被無限的放大。
從迎接縣長的猥瑣,到狀告武狀元的滑稽,以及逼死六子的死仇,可以說從上到下每一個被黃四郎剝削壓迫的人,本能的都想要把事情給鬧大。
一直鬧大到把黃四郎只能跟張麻子硬碰硬,到黃四郎被徹底推翻。
可以說,看起來張麻子是推翻了黃四郎的人,但實際上卻是整個受到黃四郎剝削的鵝城百姓,一步一步把事情推到張麻子與黃四郎必須要死一個地步。
而劉泰也清楚,自己不論是怎麼樣改革,只要是視野中只有自己的大統一王朝,那後面華夏肯定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
說到底,就是生產力無法承載足夠人口,以及分配製度出現問題所帶來的一系列反應。
所以,節流這種事情在華夏這個大統一王朝是行不通的,就只能選擇開源。
直接開啟所謂的大航海時代,在華夏這土地上是行不通的,因為華夏這一片社會是農耕社會,而且有著自己的道德倫理體系。
很多的邊邊角角,對國家來說,治理起來成本太高了,至少不可能在這個時代為了一戶人家修一條道路對不對。
所以,華夏不太喜歡擴張,或者說擴張土地對於農耕民族來說,是必須要保證收穫的。
否則只要維護的成本過高,那中央王朝就喜歡把這土地給丟掉。
但很多對國家來說,不值得投入的地方,但對一家一姓,甚至一些功高震主的武將來說卻是完全不一樣的。
別得不說,哪怕只是一個十幾畝土地的島嶼,只要這地方真的有淡水,能種田,能夠讓自己的家族存續下去,那他們也很願意搬遷的。
更不要說,海南,夷州,琉球,扶桑這些島嶼,就算以這時代的生產力,也是能養活幾十到一百萬人口,能夠在這些地方坐一個國王,傳承自己的家主都是心滿意足的。
所有分封到了土地的封君都是會去治理當地,開發當地,然後成為華夏文明的一部分。
而在這幾處開發出來後,後世將領成為封君後,想要再拿到好土地,而不是零零碎碎的小島,那就只能不斷向著外部去探索,去尋找尋找其他的適合島嶼。
正常情況下來說,應該會先發現南洋,現在印度尼西亞,新加坡,這些地方。
到時候人們或是繼續向南尋找合適的封地,自然而然便是會找到大洋洲,又或者向著西邊去會找到印度。
而印度的可耕種的耕地被爆了出來,且大漢擁有足夠的遠洋能力,那印度怕就會從此納入到了炎漢的文化圈之中了。
至於更遠的歐洲,亦或者想要發現美洲,那就未必那麼容易了。
其中最大的原因是,這些碎片化的島嶼沒有被消化完之前,怕是沒有繼續開拓的慾望。
另外就是炎漢控制陸地的制度是一回事,但想控制住海洋上的那麼多小諸侯國,那又是另外一回事情了。
但不論怎麼說,在劉泰看來自己向海洋分封封君的制度,就是華夏邁入海洋適合方式。
畢竟華夏是有分封制度的,對比起做生意讓底層百姓賺錢,還不如直接分封讓權貴擁有封地的資格。
那麼底層的百姓會因為均田制與府兵制擁護軍功爵制,同時軍功爵制度在國內到盡頭後,還有著分封制度等待著這些殺出了一片天的武將,而也只有足夠殺心的武將,才能開闢封國。
與此同時,自己統一天下後如果還有時間的話,就努力重新開通絲綢之路,打通薩珊王朝,到時候每隔二十年,三十年的跟薩珊王朝為絲綢之路的定價權打一架。
打輸打贏其實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打贏了把權臣踢出中樞快點去分封,打輸了一腳踹死權臣,吃了權臣的權利與富貴,臥薪嚐膽再苟一波。
反正漢人這奇葩的國度,它有勢力相當的對手時,中華文化所建立的國家生命力特別強。
但要是在國家的認知中自己獨霸天下了,那基本上也就到了生命倒計時了。
對劉泰來說,自己想要的從來就不是炎漢千秋萬代,自己想要得只是讓炎漢的百姓重視海洋而已。
所以自己立國的根基有著渤海灣的功勞,國家的未來有著海洋的政策。
要是在這樣的情況之下,未來華夏文明還是閉關鎖國,要經歷屈辱被打,那劉泰只能說自己已經盡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