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上,對於段叔軍與段文鴛來說,現在的段氏鮮卑向著大漢不斷的靠近,不斷學習漢文化,讓他們從當初落魄的狀態逐漸成為西北方的鮮卑部落,也都是有著大漢一路扶持過來的,這就讓他們更加的堅信不斷走著漢化道路是沒錯的。
而像這些從漢軍煤炭司中培養出來的鮮卑人才,更是在掌握漢家文化的同時,跟著自己有著一樣的理想,那就是讓自己的部落不斷的漢化,不斷的接近亞洲文明的燈塔。
與之相反,雖然慕容皝重用漢人謀士,但慕容鮮卑依舊保持著自己的習性,某種程度上來說對於鮮卑族更加的具有號召力。
可以說,這時的慕容鮮卑與段氏鮮卑雙方的勢力還沒有擴張到真正碰觸的時候。
所以與其說是雙方在不斷競爭,還不如說是他們方對峙路上的雜胡與鮮卑勢力倒了血黴。
但雙方某種程度上來說,算是鮮卑一族走到岔路上的兩個抉擇。
一個是段氏鮮卑高舉的融入漢族,讓鮮卑族融入漢族,成為華夏文明的一份子,從而順利的存續下來。
另外則像慕容鮮卑所爭取的,讓鮮卑族真正獨立的作為獨立民族,在東亞大地上存續。
雙方間的爭鬥與其說是地盤上的爭鬥,還不如說是兩條路線上的爭鬥。
而段氏鮮卑因為劉泰不斷投入漢化鮮卑,所以主動漢化的意志越來越統一。
而慕容鮮卑雖然因為追求民族獨立,尤其見到南匈奴都能入主中原,心中多少也懷著幾分為什麼自己不行的心思,甚至隱約也有想入主中原一把的豪氣。
所有小國都想要成為大國,所有大國都想要成為強國,可以說是每個國家甚至每個民族的本能。
而段氏鮮卑與慕容鮮卑會不會暗通款曲,亦或者是堅定對立,對劉泰來說都無所謂。
劉泰唯一需要的就是,段氏鮮卑能夠給自己源源不斷的提供異族丟到煤鋼司之中挖礦,以及自己分配給他們的生產任務,能不能順利完成。
畢竟在劉泰看來,不論段氏部落跟自己說什麼自己都可以不聽,但他每年送過來的異族俘虜終歸不是假的。
而同樣從自己這裡培養出來的親善漢人的鮮卑族精英也不是假的。
自己秉承著自由原則,把去留的權利交給了這些懂得漢話漢禮的鮮卑族精英,讓他們進一步的感受到大漢的善意,讓他們知道,東亞文明的燈塔就在大漢。
同時,一個任何正常的且在蓬勃發展的組織,都不會在自己跟一方利益繫結時,無緣無故的捅自己的盟友一刀,就算東吳也是實在拿不下合肥,所以轉頭把荊州捅了。
但問題是,不論是段文鴛,亦或者段叔軍,都被劉泰正面打敗,又被劉泰親手指引了一條族人發展的道路。
所以他們對於劉泰是信服的,至少劉泰沒逼得他們活不下去,他們不會無故背叛。
秉承著自身的道義以及族群的安危,怎麼也要跟慕容鮮卑做過一場,至少打不過慕容鮮卑,他們才會出現騎牆,或者其他可能背叛劉泰的行為。
說到底,異族比漢人更加的純粹,因為他們就是唯強是舉,遵循強度美麗,所以他們臣服劉泰,甚至哪怕劉泰壓榨壓榨,對這些異族來說,也是理所當然的。
而其他人只要強度的美不達標,那段文鴛也好段叔軍也好,且先不要說他們忠義不忠義,單是他們整個部落,甚至他們身體中的基因,都不會允許他們莫名其妙臣服弱者。
只能說,這垃圾世界到底是個追求強度美的真實世界。
所以,劉泰有些放任段氏鮮卑與慕容鮮卑,更有意減少自己對段氏鮮卑的影響,因為劉泰就想到等到段氏鮮卑與慕容鮮卑爆發戰爭的那一刻。
真到了那時候,差不多就是讓田禋帶著第一建隊去掏慕容鮮卑老巢的時候了。
還是那句話,劉泰不怕段氏鮮卑發展。
畢竟一個一開始就被劉泰征服,到了後面更被劉泰不斷注入漢人基因的鮮卑部落,劉泰又忌憚什麼?
只不過是自己征討遼東半島不合算,所以培養了一柄征伐遼東半島的一柄刀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