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叔賢院士拿出了NASA提供拍攝的照片,只見得黑白照片之中,一片繁星之中,有一顆非常細小的白點,若是不仔細觀察,很容易忽略了過去。
“NASA正在集中資源對該發現目標進行多次光學觀察……”
計算一顆小行星,或者彗星的軌道,至少需要三次光學觀察,而這顆闖入太陽系的矮行星,具有彗星軌跡的特徵,為了穩妥起見,NASA的觀測還要繼續光學跟蹤目標,以便讓軌道改進的初始值精準度提高。
雖說還沒確定這顆矮行星的大小和質量,以及更重要的軌道,但按照目標的反光率來看,初步估算其大直徑不會低於鬩神星。
所以說,這個座標位置真的出現了一顆從未被發現的矮行星,這個發現足以震驚全世界的天文學界!這可不是什麼巧合能說明的,餘澤提供的資料已然得到了部分驗證。
考慮到餘澤的特異功能本就具有超自然的屬性,儘管預感未來什麼的聽起來很離譜,然則瞬間移動,意念致動都真實實現了,預感未來並非什麼不可能的事。
“目標一旦抵達鬩神星軌道附近,我們就可以透過對鬩神星的軌道觀測來確定這顆矮行星的質量……”
“按照目標的速度,每個月飛行2.1個天文單位,那麼在抵達90個天文單位後,就會對鬩神星的軌道產生明顯的影響……”
像這種遠離地球的矮行星觀測是十分複雜的,譬如當初鬩神星被發現後,足足觀測了一整年才確定了其軌道,直到兩年半後,由於鬩神星很巧合地有一顆衛星,透過衛星軌道,才確定了鬩神星的質量。
而它的直徑,要到五年後透過對它恆星掩星觀測才第一次計算出來。
因此當初的論文之中,本該到2025年4月份被觀測到,又用了6個月的時間來觀測和計算其軌道。
如今提前發現了,也不代表立即能找出它的具體軌道,仍舊需要大量的時間來觀測位置,再使用太陽系運動軌道模型來計算準確軌道,使用的觀測值越多,觀測的週期時間越長,計算出來的軌道也就越準確。
事情的進展按理說很順利,PDCO既然發現了這顆闖入太陽系的矮行星,必然會調集大量的資源進行觀測和確定,可餘澤沒為此感到高興,等到確定以後,依舊要浪費半年的時間了。
國內這邊也不樂觀,得益於對餘澤特異功能的信任,國內的重視程度應該還遠遠在美國之上,可在沒進一步的證據之上,即光發現了這顆矮行星還不夠,還要它精準的質量、確切的執行軌道等資料才行。
否則讓一個14億人口的大國徹底放棄所有的政治目標、經濟計劃、社會運轉制度,轉向應對末日災難的全力動員方向,這是想想都足以叫人窒息的畫面。
沒有任何一個政治家,一個科學家,在毫無科學資料之下,甘願承擔如此鉅額的風險和責任!
“我想問問,這是打算還要浪費半年的時間嗎?”
餘澤很沒禮貌地打斷了董叔賢院士的講話。
“關於這個……當然不是。”
一名領導此時站出來講話了,自我介紹了下,來自於應急管理部。
另一名領導也站起,來自於軍方。
“對於餘澤同志的發現,中央很重視,但請理解,在沒有更進一步的證據之前,我們必須慎重起見……可正如餘澤同志所說,我們也不能幹等著什麼也不做。”
這名領導停頓少許,續道:“目前我們已經聯合中科院和多家大學啟動了自迴圈生態圈研究專案,以及地底儲能設施研究,地底城市建設選址工作……”
餘澤一聽,更焦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