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開頭引用了趙禎的兩句話。
“全宋變法,不能沒有蘇景明!”
“當朝,沒有蘇景明解決不了的問題!”
隨即,文章分析了自全宋變法以來,蘇良的作用和價值。
然後,還將蘇良在御史臺的地位,與中書、樞密院、三司主官的關係做了詳盡分析。
還細數了蘇良的好人緣。
如:驅使曹國舅經商,與內侍張茂則為友,在貝州兵變中幫助文彥博拜相,和歐陽修結為摯友,與范仲淹有莫逆之交……
全篇文字看似都在誇讚蘇良,其實是在害他。
此文稱當下朝堂,已無人的勢力能夠超過蘇良,儼然將蘇良刻畫成了一個權相。
權相二字,乃是大宋的禁忌。
大宋將相權一分為三,使得軍、政、財分離,外加提升臺諫官地位。
目的就是避免出現權相。
此篇文章,完全是在捧殺蘇良。
不過,民間很多百姓都覺得此文寫得非常真實,事實就是如此。
當下的蘇良已成大勢,日後必為權相。
甚至還有一些陰謀論者稱,待官家駕崩後,蘇良權勢滔天,極有可能再行皇袍加身之事。
若是換作旁人。
看到這篇文章、聽到一些訊息後,必然會解釋一番,自證清白。
一些膽小的,恐怕早就跪在禁中,以表清白了。
但蘇良看過這篇文章後,只是淡淡一笑。
該忙什麼就去忙什麼了。
別人如何傳,蘇良根本不介意,關鍵是趙禎如何想。
蘇良相信,官家是絕對相信他的。
很快,此訊息便傳進了朝堂百官的耳中。
很多官員都認為“隱相”這個詞放在蘇良的身上,甚是妥帖。
他們紛紛撰寫奏疏,言蘇良之過,並懇請官家預防此危機的發生。
這一刻,臺諫無人說話。
文彥博、范仲淹、富弼、曾公亮等人也都沒有說話。
他們若幫蘇良說話,反而容易將此事坐實。
他們相信,蘇良能處理好此事,也相信,官家會給百官一個明確的交待。
就在這時。
從北方榷場又傳來一個訊息。
有多名商人稱,遼國大皇子耶律洪基回遼後,處處誇讚蘇良告知了他許多變法之道。
他已尊蘇良為師。
一些陰謀論者再次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
他們認為,蘇良在佈局,布一場大局,意在得勢之後,與遼國聯合,搶奪趙宋皇權……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