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整個御史臺的官吏們吃冷飲消暑。
……
三日後。
石布桐鬧市縱馬案,由御史臺與大理寺複核完畢,宣告維持開封府原判。
張堯佐呈遞奏疏認錯。
蘇良本以為他會提出致仕,畢竟也六十有二了,此時頤養天年,還不算晚節不保。
但他卻稱以後斷查刑獄必將更加謹慎細緻,且再次面對包拯時,就像什麼事情都沒發生過一般。
臉皮厚如城牆,似乎還盼著能入主中書。
……
七月二十三日,午後。
三司使王堯臣挺胸走入垂拱殿,向趙禎彙報了三個多月來裁兵之舉為三司財政節省下來的開銷。
趙禎大喜,當即便厚賞了三司的多名官員。
翌日一大早。
趙禎連下三道詔令。
其一,令所有臺諫官在常朝時,於百官面前領誦《天禧詔書》,為期一個月。
其二,令御史中丞唐介兼管銓選考課。
其三,令諫院左司諫何郯同知京朝官考課。
這三道詔令一出,滿朝官員皆驚。
蘇良聽到後,無比興奮地說道:“官家吃到裁兵的甜頭,看來準備動一動吏治了,不會大動,但也能令那些尸位素餐的官員哆嗦哆嗦了!”
《天禧詔書》乃是真宗皇帝在天禧年頒佈的一份詔令。
這份詔令明確了臺諫官的職責。
“糾察官邪,肅正綱紀,兼治獄案。”
因為這份詔令,才有了臺諫合流。
才賦予了臺諫官彈劾宰執甚至皇帝的實權,也令臺諫官們有了更多兼任的職權。
包拯敢啐君王面,唐介敢攔龍輦諫君,韓琦能片紙落去四宰執,皆是此詔令賦予的權力。
這也讓很多人都看到了臺諫的價值,併發出了“大宋天下,元氣在臺諫”的感嘆。
官家令臺諫官們領讀《天禧詔書》,意在為臺諫增強監察天下之權。
唐介和何郯的兩個兼職差遣,則是整頓吏治的具體表現。
考課決定著一名官員的仕途,是職事遷黜、官階升降、俸祿增減的主要憑證。
往昔都是由中書主管一切事務,直接向趙禎彙報。
而今臺諫官參與進去,又多了一個步驟,可見趙禎對朝廷選拔官員的重視。
趙禎知曉不能再像範富新政那般整頓吏治,故而便想讓臺諫官參與其中,慢慢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