漸漸的,官道兩側略顯荒蕪,風沙土塵也多了起來。
西北兵多而民少,且土地不夠肥沃,便導致出現了許多無人開墾的荒地。
馬車內。
蘇良斜躺在馬車中,靠在一條軟枕上,臨近視窗,看起了西北的地圖。
當下,西北邊界共分四路。
分別為鄜延路、環慶路、涇原路、秦鳳路,這四路又隸屬永興軍。
個別州縣劃分較亂,且總是變動。
四路總兵力近三十萬人,而需要裁減的數額有近九萬人。
其實在宋夏戰爭前,西北一直維持在二十萬人左右。
三戰皆輸後,兵丁數量才飛漲起來。
表面上看,西北的裁兵壓力並不大。
其實不然。
蘇良的手指向一處山脈處,微微皺眉。
此山脈名為橫山,乃是大宋與西夏的邊界山脈。
而今。
西夏佔據了橫山的大部分割槽域。
橫山山脈從西北的東方處朝著西南延伸,北邊是沙漠隔壁,南邊是黃土高原。
就像一把大刀般將西北劈成了兩個部分,高高的刀背聳立著。
西夏掌控的那片橫山區域,地勢較高,乃是養馬的好地方。
森林草場甚廣,還有鹽池鐵礦。
而大宋掌控之處,地勢平坦低窪,就差勁了一些。
為了防止西夏騎兵的衝擊,大宋在邊界處建立了兩百多個城寨。
這就導致,西北的兵非常分散。
像宋夏戰爭之時的三川口之戰。
將官的決策確實有問題,但元昊帶領十萬餘名士兵突襲,宋軍就算等來援兵,最多也不過三四萬人。
宋軍在地勢上吃虧。
此外就是西夏軍攻宋邊境,只為搶掠。
很多西夏人根本不算是西夏兵,且沒有得到任何指令。他們只是因為鬧了饑荒,便朝著大宋邊境搶掠,防不勝防。
范仲淹主政西北後,大部分精力都放在修繕城寨上,目的就是防範西夏士兵突襲,搶錢搶糧。
西北禁軍的建制甚是複雜,而今裁兵,絕非易事。
西北人向來彪悍,這股子勁頭不僅面向西夏人,也面向自己人。
蘇良目前只盼著範公能有良策,和這群人講理,顯然是行不通的。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