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現在的心情與朕上次開天章閣時一樣,雄心萬丈,篤定變法就能夠解決大宋的所有問題,你可想過失敗的後果?”
“範富新政之時,先是裹挾朋黨,而後更是遭群臣反對,有人稱這是標新立異,徒發空論;更有人稱這是排除異己的亂國之舉。朕也想強宋富宋。然一國國運之興衰,可能就在一年之間,如果失敗了?江山社稷很有可能會出現更大的問題,朕不得不慎重考慮……”
君王的想法與臣子自然不同。
趙禎面對的是整個趙宋江山傾覆的危險,是以後在九泉之下有無臉面見到列祖列宗。
而今的大宋,還未走到懸崖邊上,且一切正在向好。
故而趙禎糾結要不要再次大刀闊斧地為為大宋變一變模樣。
趙禎看向蘇良。
他需要一個理由,一個能完全說服他的理由。
蘇良想了想道:“如果失敗了,我們就再來一次,如果第二次也失敗了,便來第三次,我相信一定會成功的。”
“朕喜歡你這個回答,比那種‘臣擔全責,自請去職’的回答強多了!”
蘇良接著說道:“良醫者,常治無病之病,聖人者,常治無患之患。而今我大宋之病,皆是隱疾,且尚可痊癒,早治則早好。”
“官家正值壯年,當下又無外亂,正是為大宋調理身體的大好時機。”
“臣不願遼自稱北朝,稱我們為南朝。在百年之後,後人將我朝當成與遼、西夏並立的一方政權!”
“臣不願數年之後,西夏或遼鐵騎南下,令我大宋境內生靈塗炭,民不聊生!”
“臣亦不願百年之後,後世評價臣,只會道一句:蘇景明,徒一牙尖嘴利之言官耳。”
“此外,還有最重要的一點,我大宋當下的百姓過得並不好,在他們眼裡,官家和所有計程車大夫官員都是剝削者,都是他們生活貧瘠的根源,我們有能力改變這種現狀,為何不試一試呢?秦皇漢武亦是凡人,官家為何不能超過他們呢?”
……
蘇良絲毫不掩飾自己對建功立業的追求,更是道出了當下大宋在根子上的缺陷。
對外,無絕對自保之力;對內,不得百姓之心。
這兩種缺陷。
足以讓大宋江山在數月間轟然倒塌。
趙禎聽得眉頭緊皺,想了想後,長呼一口氣,道:“可再一試!”
……
三月初五。
趙禎開天章閣,召群臣觀太宗、真宗文集,出手詔(親手寫的詔書),給筆札,問天下之事。
兩府三司的相公、翰林學士、制誥、待制、臺諫官等皆在其中。
歐陽修、唐介、包拯等人等這一刻已經很久了,腹內早有成稿,當即便撰寫起來。
張方平、文彥博這兩位有首相想法的相公,也蘸墨提筆快速寫了起來。
至於吳育,本就對中書有意見,當即也是筆攜風雲,絲毫不見停歇。
夏竦想了想,也迅速落筆。
他雖然奸滑,但不得不承認甚是有才。
而此刻。
較為尷尬的就是陳執中了。
他覺得當下挺好,無任何問題可反饋。
他望向兩側,甚至覺得周圍官員寫的都是彈劾他的告狀書。
今日就一更了,實在抱歉,發燒了,難受得很,明日補上!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