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時。
蘇良上奏舉薦監察御史裡行周元為諫院左正言。
周元考績優秀,且在半年前便已滿三年之期。
若不是蘇良表現太過優秀,他的“裡行”二字在半年前就應去掉了。
周元職官未變,變得雖是差遣,但無疑提了一階。
就在蘇良以為周元必定能成為諫院左正言時,此奏疏竟然被中書否了。
首相陳執中的理由是:循於常,非良諫。
他建議周元外放,前往某州府任推官之職。
蘇良看到此話,當即就惱火了。
他看過周元的所有奏疏與文章,若周元的表現都不足以成為諫院左正言。
那當朝那些年輕的官員,沒有幾個有資格符合升遷的。
中書此舉,顯然有貓膩。
甚至有可能是因蘇良的原因,而不願將周元放到諫院。
這一次,蘇良並未前往政事堂論辯。
他跑去翻閱了近些日子中書定下的可堪升遷的官員資料。
一翻閱,蘇良又有新發現。
那些要升遷的官員比周元差遠了。
而後,他跑去了進奏院。
讓進奏院的筆吏將數名能夠升遷的官員考績與周元的考績謄寫在了一起,做成了四份文書。
這四份文書,對比清晰,只要不是瞎子,一眼就能看出周元更優秀。
而後,蘇良將這四份文書分別交給了唐介、歐陽修、包拯,並呈遞給了官家一本。
一名官員,有無能力升遷,應該看得是能力。
陳執中用六個字便堵死了周元的諫官之路,蘇良自然不服氣。
正如蘇良所料。
唐介、歐陽修、包拯三人,紛紛上奏,質問中書此舉到底算不算徇私。
當趙禎看到蘇良所呈遞的對比文書時,不由得略顯無奈。
“唉,這個蘇景明,並非中書不讓周元升遷,是升遷這幾人,確實需要照顧啊!”
陳執中看到對比的文書後,淡淡一笑,道:“本相乃是順著官家的心意做事,難不成還做錯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