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趙禎知曉八十餘年後靖康之變發生。
皇帝被擄,大量皇族、後宮妃嬪、朝臣等三千餘人受盡屈辱,令整個大宋都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
他絕對不會這般仁慈,以為花錢就能永保平安。
當然。
蘇良也沒想著一次經筵講學就能讓趙禎脫胎換骨,變得強硬起來。
改變思想,必須要細水長流,在潛移默化中,將趙禎打造成處事強硬的帝王。
這場經筵講解足足聊了兩個多時辰。
直到內侍提醒天色已晚,趙禎才停了下來。
趙禎是一位能虛心接受各種建議的皇帝。
蘇良的想法很獨特,他不一定完全認可,但卻能吸收裡面他認為好的意見。
今日,蘇良為他開啟了看待事物的另一種思路。
帝王目光,理應放眼千年。
宋代皇帝皆愛惜羽毛,崇尚名聲,趙禎自然也想名垂千古。
即使無法成為千古一帝,也想成一代明君。
他對蘇良非常滿意。
朝堂之中,這種有見識的青年官員實在是太稀缺了。
這樣的對談,也比苦澀的經義解讀有趣多了。
經筵講讀,多有獎賞。
蘇良離開時,趙禎賞賜了他一條金帶、一塊徽硯、還有一盒名為龍團鳳餅的稀有貢茶。
件件價值不菲。
……
入夜,蘇良回到了家。
飯桌上,四菜一湯,一壺果酒。
唐宛眉在蘇良洗把手的功夫便全部安排妥當。
蘇良和唐宛眉在齊州時,本是一日兩餐,午後不食,最多晚上吃些糕點填填肚子。
大多數百姓也皆如此。
但而今,汴京城的酒肆客棧都是通宵達旦營業,就將很多人的飲食習慣培養成了一日三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