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即,吳育將案宗整理一番後,便進了宮。
與此同時,得到訊息的監察御史包拯和兩位諫官,也開始寫章疏,彈劾夏竦。
……
翌日,近午時。
進奏院案的處置結果公佈了出來。
罪名最重的三人,監進奏院蘇舜欽、進奏院右班直劉巽和集賢校理王益柔皆被外放。
一人任蘇州通判,一人任湖州長史,一人監復州稅。
天章閣侍讀王洙也被貶知濠州。
其他人,都被口頭警告一番,並未懲處。
蘇良亦是。
此結果,已經非常好了。
若無蘇良那篇《自罪書》,恐怕好幾人都會被削職為民,成為黨爭的犧牲品。
這一日。
性情剛毅的包拯,連上五道奏疏,彈劾夏竦包養姬妾。
但皆被皇帝趙禎留中不出。
所謂“留中不出”,其實就是讓夏竦體面離職。
很快,夏竦自請離朝。
趙禎命其仍以同平章事之職,判大名府。
與此同時。
蘇良的《自罪書》也傳播到了民間。
此乃皇帝趙禎的意思。
意在以民聲,遏制朝堂這種“汙人清譽”的陋習發生。
一時間,百姓們對這位權監察御史裡行蘇良的風評大改。
大讚其性格剛毅,寧折不彎。
更有人送讚語:大宋臺諫官之骨,當如蘇良蘇景明!”
百姓們就是這麼可愛。
雖對事不擅辯真假,但卻知曉什麼是好,什麼是壞,什麼是忠,什麼是奸。
蘇良經過此事也逐漸明白。
朝堂水深,非黑白二色可論之,日後做事須步步為營,不然隨時都有可能跌入深淵。
……
注:依史料,蘇舜欽因進奏院案被削職為民,後閒居蘇州,建滄浪亭,撰《滄浪亭記》,最終英年早逝。本書將其貶謫蘇州,意在讓其仍能寫《滄浪亭記》,為當代高中生保留這篇需全文背誦的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