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林海近鄰棒子國和唐國,四成導彈系統大部分安裝在東林海邊線上,而面臨太平洋的那條邊線,沒有多少反導裝置。
潛射型導彈是從海底裡鑽出來的,反導系統發現並進行攔截時,十分遲緩和被動。
攔截成功,也已經到了眼前就發生了爆炸。
攔截不成功,核電站就遭受了導彈的摧殘。
由於核電站的安防級別很高,稍有一點損毀,核電臺就發出警報,並立馬關停了核堆的反應。
這樣一來,攻擊方不需要完全摧毀核電站,只需要有那麼一兩枚導彈傷到核電站,引發安防啟動即可。
最先被關閉的核電站,是那些建立在孤島上的核電站,離“缺得”導彈系統的佈防較遠,伸入海里。遭受核潛艇攻擊時,“缺得”導彈系統攔截不及,一下子就被擊中了主體,瞬間癱瘓掉。
30多座核電站成為了攻擊目標,也不知地衛軍出動了多少艘核潛艇。
但可以想象海岸線的近海區域,那一艘艘核潛艇猶如過江之鯽一般,叩著海岸線瘋狂地發射潛射型導彈。
如此多數量的攻擊,就算有“缺得”導彈系統的佈防,也被這種“數量壓制”的戰略,生生地突破了“缺得”導彈系統的承受能力——何況佈防在西岸區域的“缺得”導彈系統,原本就拆分得所剩無幾,這會在這“數量壓制”的戰略上,更是吃力無比。
而且只要有那麼一兩枚漏網之魚的導彈,擊中了核電站,就是大功告成的大捷。
所以這場“斷電”之戰,從導彈潛射開始計算,幾分鐘之內就出了戰果。
“漂亮!”
得到告捷訊息的指揮官,大聲讚道。
30多座核電站一關停,電力主要依靠核發電的(鍋)防系統,近太平洋西岸的區域,頓時陷入了電力癱瘓的狀態中。
東林國的電力系統,主要仰仗核電站發電。且核電首為(鍋)防所用。
其他發電諸如天然氣發電、油電和煤電,也有水電及其他發電,但這些發電也不是全集中在某個地區,而是分散在東林國各個區域;並且還不是聯網的,而是由九家電力公司分割,各管各的。
這些“散裝”電力,用在工業上、民用上。所以很難把這些電力,大集中地轉接過來當救急之用。
戰場上,時間就是最大的戰機。
當太平洋西岸區域的防禦系統,電力一癱瘓,地衛軍早已出動的殲擊機,便及時地出現在西岸區域的上空中——
這些殲擊機,從何而來?
原來在此之前,唐國打了一個很漂亮的配合戰術。
在地衛軍航母艦隊與混合國艦隊,對峙在東林海入口處時,唐國就啟動了一場軍演活動,打著南下匯合軍演的旗幟,派出兩艘航母南下。
混合國得悉這一訊息後,當然也起了疑心,知道這“軍演”一定是個藉口。
畢竟地球聯盟已經在國際上,放出口風,表現出“誓要硬闖東林海”的態勢。當地衛軍的航母艦隊被卡在東林海入口時,這時唐國派出兩艘航母來軍演,便是三歲小孩都知道這是奔著增援去的。
所以,混合國艦隊的指揮官心裡很明白,唐國的軍演一定是個幌子,他得千萬防範著他們跑來增援才是。
可是,如果從航線上分析,這兩艘航母卻是遠離東林海南下的,即離對峙的艦隊越來越遠的一個情況——這讓混合國的艦隊指揮官,完全有點摸不著頭腦了。
“這要是前去支援東林海的,怎麼方向跑反了?不應該是北上嗎,怎麼反而是南下了?”
混合國艦隊完全吃不準唐國這一戰略意圖,只好眼睜睜地看著兩艘航母南下。
誰知道,地衛軍靜悄悄地出動了核潛艇,繞開了東林海,直接選擇了太平洋西岸區域,偷襲了東林國沿海岸線上的核電站,幾分鐘之內就成功得手。
而在核潛艇出動沒多久,在此之前的唐國南下的兩艘航母,突然改變了航行的方向——不南下了,開始朝東北方向改航了。
東北方向,正是東林國的方向啊!
混合國艦隊指揮官,透過混合國的天眼系統,一發現到這個動向後,馬上就知道中計了。
可是,這時候想去攔截,已經遲了。哪怕是派出軍機,跨過地衛軍艦隊去制止,也趕不及了。
這兩艘航母很快就進入了殲擊機有效起飛位置,搭載的殲擊機從兩艘航母上起飛,以東北方位奔襲向東林國。
而時間掐得相當精準,這些殲擊機一奔襲到東林國西岸區域,大量核潛艇就攻擊了(鍋)防系統核電站,並一擊得手。
這樣一來,殲擊機是接棒而上,在電力剛一癱瘓的時候,就及時地展開了轟炸……
70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