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送車按照巴赫的安排,留下了一輛等候唐起他們。
“怎麼回事,來了這麼多人?”
拉希德拿著行李袋,上了第一輛車,突然看到觀察園外面,又來了幾輛車。
車子停在了大門外,從車上下來一群人,發出歡呼的喧譁,還掏出手機對著觀察園不停地拍照。
“是一些遊客。”
相繼上車的巴赫,把手上的菸嘴丟掉,告訴拉希德道:
“你們在這觀察園裡,閉塞視聽近三個月,不知道外面的世界,已經傳得沸沸揚揚。剛開始是臆測這些蜥蜴變異能恐龍,會毀滅了整個炎國,民眾整天拉著條幅上街遊行、抗議,要求消滅掉這些變異的蜥蜴。”
巴赫說著,給拉希德塞來一疊報紙,都是這三個月來的新聞報導。幾乎每版的頭條,均被變異蜥蜴所佔據。
“後來你們援助隊來了,雖然是代表國際上一流的科研水準,也無濟於事。民眾的呼聲是越來越強烈,甚至為了引發正府的重視,他們還衝進議會打砸裡面的臺臺凳凳。”
巴赫的話,讓拉希德寬慰了下來——類似的行為,類似的事件,在拉希德所在的寒冰國,也是常有發生。
拉希德寬慰的是——謝謝這些民眾給了炎國的宇航局這麼大的壓力,宇航局才會為了儘快堵住民眾的口,而第一時間採用了拉希德的工作報告。
正是抓住了宇航局這種“重病急尋醫”“拿到藥方當神丹”的心理,拉希德明知道他的工作報告還有隱患沒有解決,也完全不用擔心會被問責了。
這工作報告一旦被宇航局採用,那麼他的失職將由宇航來扛,並由他們來買單,甚至這個時候拉希德跟他們說:我的工作報告還有隱患,需要進一步的研究和實驗,並需要更長的時間用在印證上。宇航局也會拒絕他,並告訴他:你做得很棒,不需要再進行研究和印證。
“拉希德前輩,唐先生和藤原先生提出的隱性基因問題,這個隱患的後果,到底有多嚴重?”
巴赫從那疊報紙中,翻找出一張,攤開在拉希德的面前:
頭版新聞《觀察園園長巴赫與最大“恐龍”和睦相處》,還附上巴赫跟大腦袋的合影。
新聞寫著“……根據國際援助團隊長期研究,並得到可靠資料驗證之後,變異蜥蜴只是在個頭上得到了基因突破,生活習性並非改變,依然保持著對人類的敬畏之心,依然喜歡吃小昆蟲,偶爾也喝些葉汁。變異蜥蜴不是恐龍,不具備恐龍的壞脾氣,不會向人類發動攻擊……”
拉希德看了一下刊登日期,竟然比他出的工作報告還要早了一個星期。
明白了,拉希德暗暗點點頭:這肯定是巴赫迫於上級的壓力,提前把拉希德這個結論公佈在報紙上了。
“我這樣告訴你吧——”
拉希德安慰巴赫道:
“我們每個人身上,也有隱性基因,比如心臟長在右側上,有重瞳的可能,甚至雙性人。但這些隱性基因不會正常表達出來,正常表達出來的,是我和你這樣的普遍型別。”
這就是拉希德故意忽略掉隱性基因的原因——他承認在嚴謹度上,存在失職,但他不認為這些隱性基因能帶來什麼隱患,所以沒必要投入長期的跟進工作,去檢驗隱性基因的表達。
而在科研精神上,唐起跟拉希德有著不同的作風。
唐起可是一名基礎科學家,自稱是科學基石的守護者和堅持者。眾所周知,基礎科學家有時為了證明某條已知的定律,會耗上一輩子的時間,哪怕最終還是證明了這條定律,它是對的,他也不覺得無功而返——人類科技樹就需要這種蟻工,守著嚴謹和死磕的精神,讓這棵彙集了全人類的智慧,和一代又一代的先驅們的心血結晶,不倒退、不停止、不出錯地茁壯成長。
現在,唐起意識到了這些變異蜥蜴,已經不是地球生物了,而是火星生物。所以,他認為不能用對待地球生物的科研“經驗”,來對待它們的隱性基因問題,這是必須死磕到底的問題。
聽到拉希德這麼一說,巴赫總算是放下心了:
“看來,是唐先生和藤原先生小題大作了。”
“韋卡龍對唐先生有一個一針見血的評論——空談之輩。而我對他的印象是:能力不足,只能靠一驚一乍刷刷存在感。”
拉希德道:
“藤原先生是個有才華的科研專家,但很可惜,他不愛跟我們打交道,反而跟唐先生鬼混在一起,才會被唐先生帶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