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希德伸出了他的大手,對藤原不娶謙虛地道。
“提到人類基因組,一直以來我都有個困惑。”
搞天文研究的扎克,看看拉希德,又看看藤原不娶,然後說道:
“是不是目前所有人類已知的疾病,都是寫在人類基因組裡的?如果是這樣的話,是不是可以理解為機體的生病,都是基因裡安排好的?”
人類基因組計劃結束後,公佈了人體內約2.5萬個基因,同時繪製出人類基因的圖譜(遺傳圖譜、物理圖譜、序列圖譜、轉錄圖譜)。
人類基因圖譜的作用,是解碼生命、瞭解生命體生長發育的規律、認識疾病產生的機制與衰老等等生命現象。
就跟一張生命地圖一樣,以步行的方式畫出從邊疆到達首都的路線圖,不僅標明沿途的每一座山峰與山谷,還註解了每座山峰與山谷背後的作用與機制。
總之一句話,只要完全破譯了人類基因組,人類生命的秘密將會一覽無遺,這是拉希德從事人類基因研究工作以來的巨大信心。
“在人類基因組裡,的確有些疾病是基因導致的,主要由一對等位基因突變導致:分別由顯性基因和隱性基因突變所致的病,叫單基因病。遺傳病大多是出於這種單基因突變。”
拉希德回答道。
天文研究的扎克,資訊學專家的幹石,還有哈雷姆,以及翻譯助手,似懂非懂地點了點頭。
關於基因領域,外行人感覺太過複雜了,比如染色體、DNA、基因這三者的關係,很多人都摸不懂。一會提到基因,一會又提到DNA,接著還會提到染色體,有時還插上一兩個突兀字眼“什麼遺傳資訊”“什麼因子”“什麼密碼子”什麼子子子的,甚至還會扯上難以分清的“細胞複製”與“DNA複製”,還會一會“什麼序列”一會又“什麼組”,讓外行人看起來感覺像在繞路似的,繞來繞去,摸不到門路。
就算有人想提問,都生怕會搞混了誰是誰,比如想問具體的基因問題,結果用DNA來提問;想問遺傳問題,結果被誤解為中心法則問題,等等。
“前輩,我要向你請教個問題。”
藤原不娶問拉希德道:
“DNA複製是百分百忠實地複製自己,但為什麼也會出錯?這在統計學上講,真是一種機率事件?它的背後真是一種隨機現象嗎?”
“我也有此疑問。”
聽到藤原不娶的發問,天文學家扎克深有同感地點點頭:
“我一直聽說物種的進化,就是得益於DNA複製的出錯。要是這樣的話,所有生物的進化,其實都是一種意外?這豈不跟上帝擲骰子一樣嗎?”
“對,這跟玩飛行棋似的,擲對了,就前進,就進化?擲錯了,就後退,就發生疾病?或者變異?”
資訊學專家幹石同樣質疑地問道。
“總的來說,物種進化的確是一種意外。在這種意外下,挺過來了,就活下來了,挺不過來了,就死掉了。物競天擇,優勝劣汰,意外就變成了一種看上去只向前前進的結果。關於這種看法,其實也是倖存者效應吧!”
拉希德一臉自信地總結道:
“正因為這種意外是一種機率事件,所以物種進化需要累積相當長的時間,跨度相當長。”
“不,我不認為是這樣。”
藤原不娶站起來道:
“物種進化,不是一種意外的結果,我認為是細胞操縱的結果,是細胞主導了物種的進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