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章懇請你們放慢點看,思考著看。當然,學過波函式的,懂量子理論的,可以跳過知識點。)
唐起在腦袋裡搜尋了一下自己的學位出身經歷,可以確定自己的博導老師是葉學海不假。
……我記得葉教授也是數學出身,要是在這個世界裡也變成了物理出身,那他是不是——也是一名意識穿越者?
等等,顯然這是不可能的。
就算唐起不承認自己是一名物理學家,可好歹他對物理學知識的掌握程度,並不差遜數學有多少。
就拿那七張白幀畫面來說,那團白光的出現,就涉及到量子力學——波函式問題。
量子力學中測不準微觀粒子的位置與動量,只能用量子方程計算出它的波函式。
對於波函式的見解,量子理論存在十幾種詮釋,但主流詮釋有三種:哥本哈根詮釋、多世界詮釋和一致歷史詮釋。
波函式在實際操作的測量實驗中,表現為疊加態,它囊括了所有正確答案的總數:即每次測量都是唯一解,但每次測出的結果都不同。
“既然對的只有一個,為什麼會有這麼多個?而且它們每一個都是對的?”
這是普羅大眾的疑問!
1、哥本哈根詮釋是:測量導致波函式塌縮,但塌縮的結果符合它的本徵態。
哥本哈根詮釋的思想,只認準量子方程解出來的波函式,偏重承認波函式的真實存在,對測量結果不作表態。意思是:波函式代表了全部資訊,你不要去測量,一測量只能得到一個符合它本徵態的結果,得一芝麻而失一西瓜!
哥本哈根詮釋有點不求“實證”色彩,即不去解釋世界的由來——波函式就代表了所有,我告訴了你它有不確定性,它是一個機率事件,至於這世界是怎麼來的,你自己看著辦。
哥本哈根詮釋讓所有人都不滿,畢竟科學講究實證,於是多世界詮釋為了彌補這一缺陷而生。
2、“每一個測量的結果,都是對的,都對應著一個現實世界。正確答案的總數有多少,就對應著有多少個現實世界。至於你選到了哪個答案,取決於你是哪個現實世界的自己。”
這就是多世界詮釋,即平行宇宙詮釋。
它即承認了波函式代表的全部資訊真實存在,又符合“科學”實證。
但解釋出現了悖論:合著“我”還有很多個“我”?這不瞎扯蛋嗎?“我”就只有一個啊,就在這裡!
就算承認有很多個“我”真實存在,哪天實現了時間旅行,多個“我”還能湊到一起相互握手?
更離譜的是,多個“我”湊到同一時空下,都喜歡同一個姑娘,卻最終只能一個擁有,那麼你告訴我:“我到底娶沒娶到她?”
3、一致歷史詮釋:塌縮的結果不是隨機的,它符合歷史性;在塌縮之前,它的父母祖輩就在這裡了,所以塌縮成這個結果是必然的。
一致歷史詮釋符合因果定律,有宿命論色彩,否定了事物積極一面,這也間接否定了波函式代表的其他資訊。
一致歷史不詮釋還好,一詮釋,反而更讓這個理論見絀:既然最終結果只能一個,那你為什麼只算出一個機率結果?這說明你的量子方程不精準,或者說這套理論是不完整的。
關於量子理論的所有詮釋,主流接受的是哥本哈根詮釋,畢竟他站在了薛定諤方程解出來的結果——解釋不通沒關係,好歹站的位置是絕對正確的,至於正確的解釋就留給後人去做吧。
後來出現了“量子退相干”做為一種補救,意思就是:波函式代表了全部資訊,由於這是一個開放的系統,量子相干性會因為與外在環境發生量子糾纏而隨著時間逐漸喪失,所以才發生了塌縮。
但就算這種補救,仍然存在漏洞:除非永遠實現不了光速,除非永遠沒有時間機器,否則祖父悖論就會出現——穿越過去殺死祖父,現在的你是跟著一起消失,還是不消失?
跟著一起消失,則否認了你的退相干;不消失,則否認了你祖父的退相干。
正是由於量子理論經不起詰難,科學家們自己創造出的東西,竟然連自己都解釋不通,這是多讓科學家蒙羞的一件事情?也難怪吃瓜觀眾這樣調侃:凡事不要慌,遇到無法解釋的事情,就統統甩給量子力學去吧。
作為基礎科學的研究人員,唐起也偏向於哥本哈根詮釋,也接受了量子退相干的補救——畢竟就目前科技而言,光速旅行和時間機器,是十分遙遠的事情。
只要這兩大武器沒有問世,就永遠也推翻不了哥本哈根詮釋。
“但是,量子退相干沒有等到這兩大武器的問世,就已經被我的親身經歷給打破掉了!”
唐起的穿越,是意識穿越,竟然巧妙地突破了退相干的壁壘:
……如果我真的穿越到了平行世界,那麼做為量子退相干的身體是怎麼解決的?畢竟身體是在原世界裡“土生土長”起來的,紮根在原世界的環境裡的,構成身體的每一個原子,都來自於原世界。因此,從理論上講,我是不可能發生穿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