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毅家裡收藏了幾幅字畫,價格都在百萬左右。比初來時懂眼,粗略估算,杜奶奶的這幅作品少說也值幾十萬。
幾十年的刺繡功力,以及傳統的手藝融會其中,獨特的文化價值,可以提升它的價格。
不管是誰收刺繡,只出兩萬塊錢,都可以賺到大錢。
“您這幅作品,我可以給您出到五十萬。以後再有類似的作品,直接找我,不要賣給任何人。”
楊支書聽到刺繡的價格,不禁倒吸了一口涼氣。
五十萬元對當下的農村人來說,實在是個天文數字。
只有雨花村那些釀酒的人家,以及村裡搞散養雞舍的趙樹,收入能達到這個水準。
“我這刺繡能值那麼些錢?”杜奶奶有點不敢相信。
“我雖然是個商人,但是向來不擅長撒謊。如果刺繡沒這個價值,我絕對不會報這個價。”
劉明義驚了。
他同樣沒想到,傳統的刺繡竟然有這麼高的價值。
“你沒騙我吧?”杜奶奶還是不太確定。
“當然沒有。”蕭毅微笑道,“剛不是說了,我這人不擅長撒謊。”
“蕭毅是見多識廣的大老闆。他說的話,極具參考價值。您老放心吧。”劉明義幫著補充。
最後還是楊支書講話,杜奶奶才信了。
蕭毅來了一趟杜奶奶家,讓江荷帶來五十萬,直接塞給善良純樸的杜奶奶。
“這幅刺繡送給你,也算是家鄉的紀念。”蕭毅轉手把幾十萬的刺繡,送給了江荷。
劉明義和村支書不在場,也沒人聽見。
不過一幅刺繡價值幾十萬的訊息,迅速在村裡傳遍。
原本對生態文明村建設沒有信心的村民,紛紛前往杜奶奶家打聽訊息。
如果刺繡真這麼值錢,留在家裡的小媳婦們,沒理由不搞這個行當。
杜奶奶不厭其煩地說著一句話。
鑑定為真。
……
婦女撐起了半邊天。
讓男人們搞刺繡,著實有點違和。
蕭毅想到的是讓他們利用坡地種藥材。
不少人想搞養殖,但是風險著實有點大。
一是容易死亡,二是市場價格起伏不定。
“我們能搞養雞場嗎?”村民們都看到趙樹掙錢,希望跟著他的腳步做產業。
家裡有錢了,就可以翻蓋新房子。有兒子的農戶,就能幫兒子成個家。
蕭毅思來想去,還是覺得種藥材合適。
楊支書的一句話,令他打消了這個念頭。
“福明村雨水多,田裡的藥材產量很低。即便是能賣上高價,也賺不了多少錢。”楊支書是泥腿子出身,比蕭毅更懂種地的學問。
此計不成。
那就另想個轍。
“搞水產養殖怎麼樣?”楊支書提出他的見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