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太乙真人也是希望自己能有更好的前程。
而且太乙真人覺得玉渺素身上缺少一份人性,這個妖孽太不近人情,就像一塊冷冰冰的石頭。
不過按照太乙真人的想法,這麼說倒也沒什麼不對。
玉渺素是個很講原則的人,對就是對,錯就是錯,他不會為了維護任何人而違背原則。
就算是玉渺素的徒弟和徒孫,他們兩個犯了錯,也是一樣嚴懲不貸。
這一點跟太乙真人就大不相同了。
太乙真人從來沒覺得自己的徒弟有錯,只要是有人跟他的徒弟過不去,他就一定會幫徒弟解決麻煩。
玉虛宮來學法術的弟子是可以由二代弟子引薦的,太乙真人也正是因為這點,所以送來的弟子良莠不齊,都是為了還人情就將那個孩子給送進玉虛宮了,在送進玉虛宮之前,從來不考慮那個孩子品行如何,資質如何。
物以類聚,人以群分。
能臭味相投的基本都是一類人,太乙真人的朋友自然是和他差不了太多。
顧著人情,太乙真人對自己送來的人多加袒護。
玉渺素可不管這是誰送來的人,就算是太上老君和元始天尊親自挑的人,犯錯了,他也是照罰不誤。
特權,這兩個字似乎從來都不存在於闡教副教主的原則中。
即便是自己當成親兒子關懷的徒弟楊戩,真到了該責罰的時候,玉渺素也一樣沒有手軟過。
如果真要說是有誰讓玉渺素特別關照過的話,那也就是他的徒孫楊傲辰了。
楊傲辰在玉虛宮元始天尊身邊的寵愛可以說是勝過當年的靈珠子數倍,但是可沒有養成靈珠子那般的性情。
當這個小魔王無法無天在玉虛宮欺負人的時候,玉渺素可是沒有縱容他的任性。
雖然不喜歡以武力的方式管教孩子,但真到了道理說不通的時候,不打不行的時候,玉渺素也不會因為楊傲辰嘴上說了軟話,或是顧著元始天尊的面子就輕饒了他。
為了楊戩在元始天尊面前選擇讓步,那也只不過是想算計這個老頑童能接納這個徒孫,做了副教主之後的玉渺素,他的每一個決定都是為了長遠的未來,從來不是率性而為做的決定。
楊戩當年繞過玉虛宮,直接向女媧宮借來女媧石,由此名正言順將放在華山的女媧石說是女媧娘娘之前就已經準備好的新天條。
這個計劃成功之後的結果,女媧娘娘自然是欣然接受的,但是元始天尊的面子可就掛不住了,太上老君當年不是沒有提醒過楊戩,但是楊戩並沒有考慮,因為他不想牽連到玉虛宮,一旦計劃失敗,勢必會殃及到自己的師父,楊戩自然不想波及到恩師。
楊戩揹著玉虛宮私自做出這樣的舉動,就是扣上一個叛教的罪名都不為過。
若非如此,太乙真人也沒機會擺弄是非,攛掇元始天尊除掉楊戩。
能培養出一個優秀的人才哪有那麼容易,元始天尊是惜才愛才之人,玉渺素自然也是。
太乙真人是想報當年失去靈珠子的仇,但是玉渺素可不會給他這個機會。
真到了非要強詞奪理,顛倒黑白的時候,玉渺素也不是沒這個本事。
到了必要的時候,玉渺素也只能耍賴一次不顧及什麼原則了。
在維護徒弟這一點上,是太乙真人唯一能感覺到玉渺素身上是存在人情味的地方。
可是為什麼又和別人相差那麼多呢?
有些人的善良是刻在骨子裡的,不會因為恩怨就一定要將對方置於死地,前提是那個人不是大奸大惡,十惡不赦之輩。
真正讓太乙真人徹底轉變看法的是玉渺素在乾元山幫了自己,那天,他明明有機會可以視而不見,置之不理的。
但是玉渺素沒有,他還是不計前嫌救了太乙真人,甚至用自己的血幫人解毒,還以元始天尊的名義去探望他。
那件事,太乙真人捫心自問,若是二人交換一下,那天有性命之憂的人是玉渺素,他一定不會管的。
太乙真人不禁笑話自己的小肚雞腸,鬥了這麼多年,終究是自己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