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刀背主要起一種支撐作用,要求有比較好的韌性,讓刀在受到比較大的衝擊時不致折斷,這樣就要選擇含碳量較低、韌性較大的熟鐵。
在南北朝時期的綦毋懷文,對灌鋼法進行重大改進,發明了將生鐵和熟鐵“宿”在一起的鍊鋼方法,用這種方法鑄造的鋼,又被稱為“宿鐵”。
後來,綦毋懷文再將鋼和熟鐵巧妙結合在一起,分別用在合適地方,大大提高了兵器技術,這種技術原理,到現代都還在沿用。
出來鑄造區,進入“辦公室”。
子嬰正色道:“鄒卿家做得很好,煉成了鋼,讓大秦軍隊更加所向披靡,功勞不比去年統兵作戰勝利的將軍小。朕給你封爵位‘公大夫’,秩俸升為一千石。”
驚喜之下的鄒棠,跪下謝恩。
他以為只是增加秩俸,沒想到還能封爵。他原本是沒爵位的,現在一下子被封為第七級,激動得差點要流淚了。
鄒棠起身後,子嬰道:“有沒有想過,劍刃用鋼、劍身用熟鐵,以此方法來鑄造,劍刃鋒利,整把劍又不易折斷。”
經皇帝提醒,鄒棠猶如發現了新大陸,他是內行人,一聽就知道可行。
“妙,陛下所說之法真妙!”
在他看來,皇帝真是無比聖明,能想出鍊鋼之法,又想出這種武器製造之法。
子嬰道:“你先好好試驗,等做好之後,秦軍許多武器都要改成用鋼。”
鄒棠領命。
回到咸陽宮書房,子嬰來回踱步,在思考著相關問題。
鋼製作出來之後,可以製作許多新式武器。
在青銅和鐵兵器時代,軍隊很少用刀來作戰。
後來,隨著鍊鋼技術完善,打造出高質量的刀,各種不同的刀出現在戰場上。
比如隋唐時期的制式軍刀唐刀,可以用於大規模裝備步兵。
也可以製造有利於騎兵劈砍的馬刀。
子嬰思考的,主要是騎兵問題。
鍊鋼技術成熟後,秦軍武器會全面變革,帶來質的飛躍。
不僅僅是步卒,要是騎兵配備馬刀,近身作戰,同樣會有很大優勢。
但有個前提,必須有馬鐙。
要是沒有馬鐙,騎兵永遠只能是騎射,發揮輔助、襲擾作用。
但要是發明馬鐙,敵軍騎兵同樣會有馬鐙。
子嬰全面考量起來,要是沒有馬鐙,秦軍騎兵對東方六國,那只有數量上優勢,最多是有良馬優勢,沒有其它方面的質量優勢。
如果發明馬鐙,騎兵可以用於衝鋒、近身作戰,將會對勝負起到主導作用,秦軍在保持數量上優勢的同時,質量上也會有明顯優勢。
馬鐙一旦出現,所有人都會意識到騎兵重要性。
但那時候,秦國已先行一步,養出許多良馬,訓練出十萬騎兵,在當初嬴子嬰要打造十萬騎兵時,正是考慮到這一點。
培養騎兵不是一朝一夕之功,秦騎兵最少在數年內,都會對東方國家保持數量優勢。
至於質量優勢,哪怕匈奴兵裝備馬鐙,但沒有鋼製兵器,秦騎兵同樣會有優勢。
在西漢中期,隨著鍊鋼技術的發展,採用百鍊鋼技術打造環首刀,漢軍騎兵大量裝備了馬刀環首刀。
正因為裝備了環首刀,在近戰武器方面優於匈奴,再加上強大國力,西漢才最終將匈奴打敗。
想通了相關問題,子嬰已經做出了決定,要讓馬鐙、馬掌問世。
不過不是現在問世,可以像連弩那樣,在大戰中敵軍不知情的情況下,讓秦騎兵裝備布馬鐙,秘密訓練,然後出其不意突然出現在戰場上,利用這個優勢取得關鍵性勝利。
至於馬刀,先鑄造出足夠數量,等到裝備布馬鐙時發放給騎兵。
70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