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到工師“辦公室”,子嬰把圖紙取出來。
第一張圖紙,畫的是“鉤鑲”。
在歷史上,勾鑲出現於漢代,專門為剋制戟。
戟是外形十分霸道的武器,既可衝刺,亦可倒鉤,是一種複合型武器,集結了矛和戈的優勢,戟的手柄一般都比較長,能夠壓制很多短小的武器,使得敵人無法傷及自身。
在戰國時期,在各國兵種中,戟兵數量最多。
鉤鑲造型比較小巧,同樣是一種複合型武器,將盾、勾化為一體。鉤鑲中部為有把手的小型鐵盾;盾為圓角方形,前面有突出的尖;鉤為圓柱形的長鐵鋌,均稍向後彎;上鉤頂端為銳尖,下鉤末端為小球;兩鉤中間連線盾後的把手;盾用以推擋,鉤用以鉤束。
鉤鑲必須配合環首刀使用,左手持鉤鑲,右手握環首刀。
在敵人用戟攻擊時,無論是刺還是鉤,都可以用鉤鑲鉤住戟頭橫出的小枝,令對手在短時間內無法再次攻擊或者是阻擋,持鉤鑲者可趁機用環首刀砍刺對手。
當鉤鑲和環首刀出現後,戟兵成為了在戰場上被獵殺的物件。
因為戟兵被抑制,漢晉之後,戟兵逐漸退出歷史舞臺,變為儀仗用之物,為剋制戟而出現的鉤鑲,也隨之退出歷史舞臺。
鄒棠、陳平、尉羽都仔細看著圖紙。
鄒棠問道:“陛下,此乃何物?”
子嬰先沒有直接回答,說道:“三位可否想出,此物有何作用?”
三人一副沉思模樣,時而再看向圖紙。
片刻後,尉羽首先道:“臣覺得,此物對戟或許有效,如果手拿著此物,當戟兵刺出時,可用鉤鉤住。”
話音落下,陳平補充道:“若右手能握劍,可趁機刺戟兵。”
聽到兩人說話後,鄒棠恍然大悟,驚呼道:“原來,陛下想出此物,是為了剋制戟。”
他只是技術人員,按照要求研究、製作武器,這是本職工作。對於戰場上個武器相互作用,並沒有去研究過,也並非本質工作。
子嬰淡淡一笑道:“沒錯了,因為有鋼,我們的武器可大幅度改良,全面壓制敵人。”
隨即,他把第二幅圖紙開啟,這是步兵用的環首刀,長度為四尺五寸(103厘米)。
環首刀同樣是漢代出現,並沒有明顯護手,子嬰畫出來的刀,做了一定改動,增加了護手。
“這種到叫環首刀。劍適合刺,環首刀能劈砍能刺。跟劍相比,用鋼來鑄造的刀,在戰場上更為實用。朕打算大量打造環首刀,全面裝備秦軍。”
在漢代以前,之所以戰場上很少用刀,主要在於冶煉技術不足,如果用生鐵鑄造刀,固然鋒利,但非常容易折斷、崩口,不適合劈砍。
尉羽道:“陛下說得在理啊!用鋼來鑄造的刀劍,比鐵和銅都好很多。”
陳平興奮道:“陛下有許多奇思妙想,臣佩服。要想出各種各樣新式武器製作之法,相必讓陛下很費神。”
子嬰道:“朕之所以採用‘大業’這年號,是要開創盛大偉業,比始皇帝更大的偉業。始皇帝只能做到一統天下,卻未能讓天下人心歸服。朕不但要重新一統天下,更是要天下萬民歸心,讓大秦長治久安。為了實現大業,朕勞費心神,時常冥思苦想,想出許多武器製作之法,改良冶煉技術,讓秦軍所向披靡。”
在談及志向時,子嬰的話是真的,在談及武器發明、技術革新時,卻是大謊言,子嬰把這謊言說得跟真的一樣。
三個臣子都相信了,誰會知道皇帝是現代人穿越而來。
隨即,子嬰再把第三幅、第四幅、第五幅圖紙開啟。
第三幅是雙手使用的長環首刀,刀柄和刀刃都比單手使用的更長,長度為六尺五寸(150厘米)。
第四幅是適合騎兵使用的環首刀,亦可稱為馬刀,馬刀屬於寬背薄刃,刀身比較沉重,這樣有利於增大砍劈的力度。
第五幅圖的環首刀,比第一幅圖的略短一些,長度為三尺五寸(80厘米)。
子嬰對鄒棠道:“按照每張圖紙上所畫,每樣先鑄造五十。”
鄒棠接令。
70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