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嬰要火速趕往武關,決定只帶騎兵,把咸陽的三千騎兵全部召集起來。
咸陽宮內,子嬰換上戎裝,出來宮門,程開、周允、王元、王威已在此等候。
這裡有一匹駿馬,是秦王的坐騎。
此馬遍體黃毛,長得高大結實,名為黃驃馬。
在這時期,還沒有發明馬鐙,馬鞍是用皮革製成,中間有一層填充物的軟墊馬鞍,周邊用很細的皮線縫製好,這種鞍墊不用時可以摺疊起來,用時把它展開放在馬背的兩側。
這種馬鞍並非後來的高橋馬鞍,而是採取“低鞍”式,
幸好子嬰有這個身體原主人的記憶,要不然連騎馬都不會。
子嬰站在黃驃馬左側,雙手支撐在馬背上,用力一躍,右腿一跨,穩穩坐在馬背上,右手抓住韁繩,雙腿夾緊馬身。
“出發!”
在衛尉兵士拱衛下,秦王隊伍向南門方向前行。
不多時,子嬰來到咸陽南門,將士和官員們已等候多時了。
子嬰看著那萬餘兵士們,弓弩兵、車兵、步兵、騎兵皆備。
其中,騎兵士卒頭戴圓形小帽,身穿交領右衽,雙襟交掩於胸前的上衣,左壓右,左側的襟邊垂直於胸的右側,衣長齊膝,袖長達於手腕,窄袖口,腰束革帶,領、襟、袖口都鑲著彩色緣邊,士兵下穿緊口連襠長褲,足登短靴,總體來說,衣著跟胡服比較接近。
要說跟胡服區別,胡服沒有配甲衣,騎兵們則是甲衣與衣服糅和在一起。
甲衣保護身體,士兵們肩無披膊裝束,手無護甲遮掩,既保留了行動靈活,又具備了安全效能。
每個騎兵側邊,都還有一匹無人乘坐的戰馬,馬背上馱負著少量的物資用具。
一名騎兵兩匹馬,是標準的配置。
由於這段時代還沒有馬鐙,騎兵必須雙腿加緊馬身,無法借力,要時刻保持身體平衡,難以再有餘力手持冷兵器近距離作戰。
所以,這時候的騎兵,並不像馬鐙出現後那麼強大的戰鬥力、衝擊力,只能作為步兵的輔助,難以對步兵發動衝鋒,在沒有馬鐙情況下,要是騎兵手持近戰兵器跟步兵作戰,並無明顯優勢。
最大優勢在於機動性,可襲擾敵軍,可遠距離射箭,可配合步兵協同作戰。
這時期秦國騎兵,是以弓騎兵為主。
自趙武靈王胡服騎射後,趙軍騎射在諸國中最強,秦軍在這方面並不遜色多少。
秦軍騎兵們,左邊腰間插著銅劍,右邊腰上掛著弓,後背掛著箭囊,箭囊裡裝滿了箭支。
騎兵中為首之人,年約三旬,體型魁梧,雙目炯炯有神。
他策馬向前幾步,拱手道:“臣駱甲,率騎兵恭候我王!”
駱甲聲音宏亮,神態恭敬。
子嬰在登基即位當天,就專門抽時間,大體上翻閱過秦國主要軍官檔案,駱甲和李必皆屬於騎兵,都是都尉級別。
在原本歷史上,兩人在秦亡後歸順劉邦,劉邦組建騎兵時,灌嬰為主將,駱甲李必為左右校尉,輔佐灌嬰。
子嬰面向士卒和官員們,朗聲說道:“大秦危難,然我大秦君臣一心、將士一心,大秦定不會亡。今日,寡人親率將士們出征,共御外敵。大秦必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