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中某些詞彙,已正式在公文中使用。
尉羽道:“大王,一個工匠一日製作二十支箭,效率已經不低了。”
子嬰反駁道:“一日勞作六個時辰,才製作二十支?還不低?”
被大王當面批評,尉羽和大工師都鬱悶著。
兩人均覺得,大王也太苛刻了!別看大王客客氣氣的,要求卻如此苛刻。
隨後,子嬰在行走於作坊中,生產時發出的聲音不絕於耳,每個工匠都在忙碌著。
子嬰仔細觀察這時期的箭是如何製作出來。
工匠們見到大王后,都恭敬行禮。
子嬰面對工匠們,做出一副慈祥和藹的樣子,讓工匠們繼續工作。
箭支製作,難度最大的是箭頭,要打造成三稜形,每個箭頭大小、形狀必須一致,三條刃都必須足夠鋒利。
雖然這時候已有鍊鐵技術,製作金屬兵器主要還是用青銅,箭頭用銅來製作。
在作坊內,有許多煉製青銅的熔煉爐,有製作箭頭專門的模具,透過模具鑄成箭頭形狀,工匠還需將三稜箭頭手工打磨得足夠鋒利。
鑄造和打磨,就要消耗不少時間。
箭支的箭桿,是在外面砍伐樹木,有專人制作後,再送到作坊內。
用於箭尾的羽毛,同樣有人加工好再送到作坊。
作坊內的工匠,要製作出箭支成品,還需有四道工序。
分別是鑄造箭頭、打磨箭頭、將箭頭植於箭桿,將羽毛固定在箭尾。
四道工序都由一個工匠完成。
由於箭支比較小,不能像刀、劍、戟之類兵器,可以在兵器刻上刻字,每個工匠製作的箭支成品,都專門分開放,監督質量的小工師,會一直在作坊內巡視,嚴格檢查每個工匠製作的箭支是否符合質量標準。
小工師的崗位職責,相當於現代工廠的質檢員。
如果不符合標準,工匠必須重新做,如果重做的比例高了,工匠要受到懲罰。
如果有質量不達標的兵器未被及時發現而流出送到軍中,工師要受到懲罰。
統一化、標準化生產做到了,只是效率實在不敢恭維。
秦國兵器作坊的工匠們,一般屬於終身制,一生都在作坊中勞作,平常一天工作十二小時,工作五天可休息一天。
對整個作坊視察一遍後,子嬰來到一間屋子,相當於後世的廠長辦公室。
屋內有書架,書架上有不少竹簡,或是技術資料,又或是檔案公文。
子嬰對尉羽、鍾衛道:“這樣的工作效率,的確是太低!”
兩人鬱悶得要死,但又不好跟大王頂嘴。
鍾衛只好說:“大王,微臣會讓工匠們做得快些,又或每日勞作得久些,如若還不夠,懇請多調派工匠。”
他還以為大王嫌棄一天生產的箭支太少。
子嬰做出“NO”的手勢,說道:“非也,效率一詞,寡人已經跟你們說過,在相同時間內,同樣工匠數量,製作出更多的箭,才算是提高效率。”
兩人不是傻子,大王的意思他們當然能聽懂,兩人更為鬱悶,這裡製作箭支的工匠,已經是大秦最好的了,手法十分熟練,還怎麼再提高效率?
看著兩人鬱悶無奈的樣子,子嬰道:“寡人有辦法?”
“是何辦法?”
兩人齊齊問道,均有喜色。
————————
推薦一本即將完本的精品書《葬元》,寫得很好推薦去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