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人先向駱永勝伏跪叩首,而後又起身向駱成文躬禮作揖。
後者還禮。
符寶郎舉著托盤,上面是六枚印章,每個人領到屬於自己的那份,禮程到這便算是結束。
新的內閣組建完成。
這次組閣沒什麼值得一提的地方。
聖旨的開頭用了承天啟命,還是前文提過的那個意思。
承和啟兩個字都帶有主動性,和明清時期的奉天承運正好是相反的意思。
駱永勝是主動承擔起開啟華夏民族新命運的人皇,而不是被動的奉承天道的意願才改朝換代。
在神階上,駱永勝和上蒼是平等地位。
唯一值得一提的,只有這次入閣的七名閣臣。
年輕啊。
最年輕的是中元十五年出生,時今只有二十三歲的鬱金,其次是二十六歲的晏殊,再然後便是三十歲的駱成文。
即使是年齡最大的,也不過是中元前四年出生的王隨,時今四十二歲。
中元前四年?
聽起來怪怪的,感覺好像用了一個幾千歲的老妖怪來當官。
都是曆法改制的鍋!
一個二十三歲的年輕人,有能力做好一個國家的輔臣嗎。
那你得看這個能力是什麼意思了。
年輕人做官和中年人亦或老年人做官的區別僅僅在於,他們對意識形態領域有不同意見,僅此而已。
不是說歲數越大越具備掌控全域性的能力,那是胡扯。
鬱金十四歲做官,起步就是一府之尊。
相當於市長級。
從一府知府到京城知府,再到中央官員學院學習進修。
論能力和閱歷,怎麼也得比地方五六十歲的縣令要成熟的多。
這和歲數有關係嗎。
沒關係。
年輕人,不僅精神面貌上更富有朝氣,且身體筋骨更勝一籌。
這都是優勢。
劣勢也很明顯。
年輕的官員更容易腐敗。
這是鐵打的事實。
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