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愛麗絲》其實應該叫做《致特蕾莎》。
大約是貝多芬在四十多歲時,見到了特蕾莎,被特蕾莎說吸引。
於是創作了這一篇鋼琴小品。
雖然是感情小品,卻包含著貝多芬巔峰期的強烈的個人風格。
而特蕾莎帶走了手稿,貝多芬卻沒有留下手稿。
於是,世人並不知道這曲子。
直到,特蕾莎去世,後人整理她的遺物,發現了這首曲子。
這首曲子出現後,沒人懷疑過它是不是貝多芬的作品。
因為,風格太強烈了,除了貝多芬,沒人能寫出這樣的鋼琴小品。
而同時,它的悅耳程度,又非常之高。
準確的說,大部分鋼琴家的名曲,普通人根本聽不懂。
什麼解構,什麼音符章節,什麼感情投入。
普通人壓根聽不懂。
但,你去問任何人,都會得到《致愛麗絲》非常悅耳這個回答。
它也成為了全世界所有音樂盒燒錄的首選。
一百多年間,被重影印刻,出版,演奏過無數版本。
全球所有人聽過它的次數,合起來,遠超千億次。
人們喜歡把《獻給愛麗絲》稱為“微不足道的音樂”。
但這種微不足道凝聚了貝多芬強烈的體現個人風格的創作理念,體現了他獨具一格的創作思維。
樂曲還有其它種種的獨具匠心之處,無一不顯示了貝多芬創作中一貫的嚴謹精神。
所以儘管《獻給愛麗絲》只是一首演奏時間只有三分多鐘的小品之作,但也可以說是貝多芬音樂創作的一個濃縮體,同樣滲透了他的全部音樂精神。
在前世,貝多芬出現之前,古早鋼琴和古典鋼琴之間根本難以區分。
在這世界,滾滾洪流把古典鋼琴推動了出來,卻依舊缺失那非常寶貴的一環。
這首曲子的曲風,可以讓所有彈奏鋼琴的人,清楚地感受到,古典鋼琴誕生之初,那種恢弘美好。
什麼複雜的編曲,什麼複雜的感情,什麼複雜的技法。
都敵不過悅耳二字。
直播已經沒辦法進行下去了。
滿螢幕都是懂鋼琴的人,在討論《致愛麗絲》。
討論樂神這個人,到底有多神。
這是在開創新流派?
還是乾脆在挑戰舊流派?
哪有人在流行音樂大行其道的年代,跑去挑戰古典音樂流派的,這算挑釁嗎?
很快,大盛國感情協會的會員們得到了訊息,開始聽《致愛麗絲》。
協會內部群裡,很快就炸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