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選擇這一部?
是因為這個世界的白話文行文和前世有那麼一些不太一樣。
有點文縐縐的。
從鬥破蒼天的兩極化粉絲群體就可以看出來。
很多看了三國演義的人看鬥破蒼天,就感覺是在浪費自己時間。
按道理,對它評價最高的,不該那麼高。
對它評價低的,不該那麼低。
而吶喊中的好幾篇文章,正是前世最早出現的白話文。
其中的狂人日記更是以第一部白話文小說的身份,榮登白話文小說歷史前三的寶座。
很多人在年齡比較小的時候看了《吶喊》,會覺得,這東西太深奧,太拗口。
但成年後再看《吶喊》,但凡看,都會震驚於那個男人的才華。
前世的樂雲,通讀了幾乎所有名家小說。
最後得出結論。
小說領域,托爾斯泰和迅哥兒,不分上下。
短篇小說領域,迅哥兒吊錘三大名家莫泊桑、契科夫、歐亨利。
不過,這種帶有諷刺意味,並且十分深刻的東西,復原到這個世界,樂雲心裡還是有嘀咕的。
最終,樂雲選擇了全盤復原。
迅哥兒的文,最好一個字都別動,動一個字,境界崩塌。
樂雲一個一個字的敲打:
‘假如一間鐵屋子,是絕無窗戶而萬難破毀的,裡面有許多熟睡的人們,不久都要悶死了,然而是從昏睡入死滅,並不感到就死的悲哀。
現在你大嚷起來,驚起了較為清醒的幾個人,使這不幸的少數者來受無可挽救的臨終的苦楚,你倒以為對得起他們麼?
“然而幾個人既然起來,你不能說決沒有毀壞這鐵屋的希望。”’
樂雲筆下,先假定了一個世界,這個世界,hua文化遭受欺壓,hua國遭受欺壓。
到了萬難時刻,此時,有人要喚醒千萬國人。
於是,‘我’下筆,寫下了吶喊。
這本書只有七萬多字。
樂雲只用了一小時就整理完了稿子,原文全部沒動。
而各個短篇的序,以假設的口吻設定了背景,然後再繼續討論。
七萬多字,對比平日裡碼字數十萬,只能說是一點點。
但,七萬字抽空了樂雲的全部精氣神。
樂雲第一次在沒有超憶症副作用的情況下回憶全文,從第一個字到最後一個字,都產生著來自靈魂深處的顫慄和震驚。
這書發出去,或許會沉沒再萬千書海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