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啊。”
“我們換一個思路吧,不要侷限於,怎麼做到的,更要分析,為什麼這麼做。”張江說道。
“什麼意思?”
“首先,無畏號,是運油船,上面滿載著備用的燃料。”張江說道。
“如果這麼分析,那,這件事情就有一點人為的意志在裡面了。”顧問說道。
“是啊,這個襲擊我們的人,不想讓我們完成我們的任務。”張江說道。
“同時又不想讓我們出現大規模的人員傷亡,因此選擇了攻擊運油船這樣的方法。”張江補充道。
“那我們的船燃料夠用麼?”顧問問道。
“燃料是肯定夠用的,如果,沒有寒潮的話。”張江說話間頓了一下。
在場的氣象專家知道,北極點剛剛醞釀出一次寒潮,正在向北極的冰蓋席捲過來。
這意味著北極的冰蓋厚度將會提前加厚,意味著艦隊前行的速度更慢,油耗更高。
“油的問題暫時可以不擔心,我們可以申請俄國人的幫助。”張江說道。
“那他們不是知道我們是去幹什麼的了?”顧問問道。
“瑞龍號上的科考人員參加的是一次米國、俄國、荷蘭、華國四方聯合科考,瑞龍號出事的事情,幾個國家都知道,這根本就不是秘密。”張江說道。
“那麼其實我們已經可以確定做這些事情的究竟是誰了。”顧問說道。
“怎麼說?”張江問道。
“要麼是米國,要麼是俄國,想都不用想啊,而且,之前的飛碟攻擊,可能也是他們搞的,說不一定,是兩夥人合夥搞的呢。”顧問說道。
“俄國有飛碟還是米國有飛碟?”另有一個顧問質疑道。
“兩個國家還真的都有關於飛碟的傳聞。”趙書文說道。
第二千七百一十八章高效能飛行器
“關於飛碟的研究,其實最早來自二戰時期的德國,早在1940年,**德國就成立了一個秘密機構,名字叫做爆破手研究室,專門用於研究碟形飛行器,這個研究機構吸納了第三帝國當時最天才的發明家、最優秀的專家、工程師以及飛行員,終於製造出了一種名字叫做別隆採圓盤的碟形飛行器。”趙書文說道。
“之前說,瑞龍號上的科考隊員想要去考察的冰層之中的沉沒艦船,也是二戰時期德國的一艘貨輪,這是巧合麼?”顧問們問道。
“據我所知,二戰時期,德國確實排除了很多部隊和科考團去北極冰蓋上進行各種調查和偵查行動。”趙書文說道。
“你繼續講飛碟的事情。”張江說道。
“這種圓碟形狀的高效能飛行器,最早出現在1943年9月份米國對德國施瓦因褔特軸承廠,轟炸機群由美英聯合戰鬥機群的1300架戰鬥機護航,空戰規模空前巨大,盟軍損失轟炸機60架,戰鬥機111架,德軍損失戰鬥機3000架,轟炸機群終於到達地面目標上空時,發現了兩個大型圓盤飛行物,美英雙方上千架戰鬥機對這兩個飛行物進行了狂轟濫炸,但是這兩個飛行物並沒有被擊沉,反而安然無恙。”
“米英雙方都對這件事情進行過秘密調查,但是具體內容不得而知。”
“二戰結束之後,**德國的科學技術遺產為米蘇兩國爭奪,據說,蘇紅軍趕到別隆採圓盤製造工廠所在地的佈雷斯勞市時,工廠裡已經是一片空曠,但是,我們懷疑這種說法。”
“原因在於,之後,蘇方多次向北極並蓋上派出科考隊,並進行了一系列秘密的飛行實驗,根據一份披露檔案,僅僅是在19481952年間,冰蓋上的摩爾曼特勒機場,飛行員的飛行日誌就顯示,各種飛行起降超過8000多次,然而。”
“那個機場,從來都沒有飛機。”
“所以我們強烈懷疑,蘇方在北極的冰蓋上找到了什麼。”趙書文說道。
“米國方面呢?”張江問道。
“米國在1957年第一次披露**德國研究飛碟的訊息,在一家報紙上刊登了一篇文章,詳細介紹了一種由弗·紹貝格爾發明的爆炸能源,據說這種能源使用空氣和和水就能夠產生大量的能量,基於這種能量的一種圓碟形飛行器,在1945年2月份,在捷克斯洛伐克布拉格附近的一坐機場進行了試飛,這種飛行器的平行飛行速度超過了2200千米/小時,沒有旋翼,卻能夠做出直升機才能夠做出的懸停、垂直起降等各種高難度的技術動作,而整個飛行器的直徑,則只有50米。”趙書文說道。
“每小時2200千米?”顧問難以置信地問道。
“這只是記載,真假不可考。”趙書文說道。
“其實,當代打的戰鬥機中,米國國家航空航天局下的德萊頓飛行棋研究中心設計製造的X43A型新型飛機,最高時速已經超過了1.15萬千米。”顧問說道。
“速度其實沒有什麼,圓碟形飛行器最大的優勢在於機動性和靈活性,根據這份檔案,這種飛行器的加速度比我們現在擁有的最大推力的火箭還大,靈活性也是我們現代的戰鬥機比不上的。”趙書文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