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的思想與前一代完全不同,他們從出生開始,這個社會就在急速的工業化,他們許多生活在城市裡的人,尤其是發達城市裡的人,一出生就能享受到廉價的食物,以及開放的風氣,對於他們來說,對於保守這兩個字的解釋都完全不同,就像一個穿衣服從來都不露出肌膚的女人,對於一位穿衣服露出臂膀的人來說那就是保守。
可後者如果跟穿著短裙的女人相比,那也是保守,隨著時代的變化,保守和開放這兩個字的內涵也會被改變,像徐安這一代,他們或許從來都沒有經歷過外敵的入侵,並且從小開始,就看到各種各樣的外國人,對他們卑躬屈膝。
他們就會以為這一切都是應得的,或者說,這一切都是註定的,但其實並不是,外國人之所以會對宋朝人屈膝,只是因為宋朝比他們強而已,之所以沒有外敵入侵,是因為宋朝已經到了可以輕鬆消滅一國的程度了,源源不斷的創新和支援工業化,這才是宋朝得以強大的原因,而不是什麼天經地義,或者是人種上的優勢。
這便是雙方之間思維模式上的差別,一個四十歲的人來到其他國家,看到當地落後的生活,他會說這些人跟自己以前過的好像,而如果一個十歲的孩子看到貧瘠的生活,只會說這裡真的很落後,這便是思維上的差距。
所以後世為什麼會出現種族論,又為什麼會出現西方至高論,或者還有一些奇奇怪怪的論調,就是因為後代對前代努力轉化為了自身的天經地義,其實他們的父輩,祖輩,壓根就沒有想過著一些,只是後世的子孫們,看到雙方之間的差距然後牽強附會而已。
最後簡單的就是日本了,這個國家,歷史非常短,根據他自己編的史料,他大概有三千多年的歷史,可根據中國的歷史書來看,這個國家直到公元后才開始擁有鐵器,然後從部落開始轉向部落聯盟,等到真正成為國家,是在公元四世紀左右。
他的思想變遷,就跟徐寧害怕的東西是一樣的,在起初的幾百年裡,他們瘋狂的學習中國文化,視中國文化為世界上最為先進的文化,那個時候的日本人,對於中國無疑是抱持著十分尊敬的態度的。
而接下來的幾百年,則是他根據中國文化,開始衍生出本國文化,也就是大和文化的開始,在這一段時間裡,日本和中國之間的往來開始減少,日本開始嘗試建立起自己的文化,這一段時間,日本人無疑是成功的,他將許多在中國已經滅絕的文化繼承了下來,然後還加入了自己的理解,創造出了專屬於日本人的美學,物哀文化,從這一點上說,日本這個國家,確實非常的聰明,從文化角度來看,也確實非常的美。
之所以會如此,其實也很好理解,因為美的東西,往往是非常極端的,比如說畫,一定是最好的畫才能稱為藝術品,成為人類文明的里程碑,國家也是如此,一個國家怎麼樣才算美?風景,文物、人物、文化,這些都可以是美的,日本的美,就屬於文化的美。
因為這種文化,他非常的極端,這當然也跟他的地理位置有著很大的關係,島國、常年地震、火山、海嘯,是一個多災多難的國家,且國土之中大部分土地為丘陵,只有極少幾塊地方是平原,生活在這樣一片地方,人們自然會有一種不知生焉知死的感覺,這也讓這個國家養成了一種,生如夏花般絢爛,死如秋葉般靜美的物哀文化出來。
而這種文化,無疑是帶有強烈的侵略性的,畢竟島國麼,物資匱乏,災難重重,在這樣一個不知道明天是死是活的世界裡,人們當然想逃離這個地方,去往其餘的地方,然後來好好的生活,這也是為什麼日本只要一強大,就會開始侵略朝鮮的緣故,就是因為朝鮮這個地方,是通往大陸的第一個關卡,日本只要想獲得在大陸的生存權,就必須消滅朝鮮,為進軍大陸鋪平道路。
至於近代的百來年時間裡,就是最為關鍵的一段時間了,在這段時間裡,日本透過自己的奮發圖強,成功將許多國家踩在了腳下,這個世界本來就是實力為尊,成為東亞第一強國也是無可厚非的事情,但是等到第三代,第四代的時候,徐寧所擔心的問題就出現在了日本人身上。
那就是他有些不太能理解自己一個小小的日本,為什麼能夠征服如此龐大的中國了。
按理來說,這個道理其實非常簡單,那就是中國人內鬥不止,整個朝廷異常腐敗,最後導致整個國家沒有向心力,所以很快衰敗,而日本則在黑船事件以後,跟中國一樣,簽訂了無數的不平等條約,可是日本人並沒有消極對待,自詡天朝上國,而拒絕番邦使者,而是知恥而後勇,很快便開始轉向西方,學習先進文化,最後一舉取代中國,成為那個時代,東亞的第一強國。
這本來是一個顯而易見的道理,可是日本人卻開始看不明白了,他們很是愚蠢的把日本工業化所帶來的優勢,最後轉化成為是日本大和民族比中華民族優秀,所以日本才能擊敗中國,成為東亞霸主這個愚蠢的結論,最後導致二戰日本對中國開啟全面戰爭,最後深陷泥漿,然後失敗。
這便是歷史上最為明顯,也是中國人最為熟悉的一個例子,有的時候,成功往往會讓人迷花了眼,就像現在的宋朝,思想、文化無數人都在談論,可再也沒有什麼精品問世了,整個社會開始向著大眾化,扁平化發展,精英們的論調,顯然也得不到廣大民眾的支援,在這種狀態下,還真的頗有那麼一種盛世之下,隱藏著一個巨大陰謀的感覺。
這種感覺讓徐寧很不好,因為這種感覺太過於真實了,徐安的思想,讓徐寧感到害怕,他是一個激進分子,這一點,徐寧比誰都清楚,這或許是因為跟在父親的身邊時間長了,所以他經常會聽到父親說出一些匪夷所思的東西來,但父親也許只是隨便說說而已,但徐安卻把這些東西記了下來,然後形成了如今的價值觀,從某種角度來說,他是一個鬥士,且極其聰明。
這樣的人,是危險的,更危險的是,他出生在徐家,是皇帝最好的兄弟,這就更加危險了,若徐安只是一個普通老百姓,他能造成的最大影響,也不過就是州縣之地而已,可他是當今首輔的兒子,還是當今聖上的兄弟,兩個世界上最有權勢的人都跟他關係不菲,那麼這個人要是激進,會導致的危害,將遠遠不僅是宋朝這一個國家而已,而是會影響整個世界,甚至是改變人類命運程序的。
這就讓徐寧非常害怕了,畢竟現在的他又不是七老八十,快要死了,如果是這樣的話,他當然不用擔心徐寧會做出什麼事情,畢竟等到他執政的時候估計自己造已經老死了,哪裡還能牽扯到他呢,但他現在可只有二十七八歲而已,在這個年紀,可想而知,未來等到徐安接班的時候。
自己最大可能是依舊活在這個世界上,然後見證一番腥風血雨,這讓徐寧很是擔憂,他對於徐家這個自己驕傲了一輩子,並且將繼續驕傲下去的家族有著十分強烈的歸屬感,他不想看見自己這個家就這麼消失了。
所以對於徐安那種滿腦子危險想法,還付諸實踐的人實在是感到有些力不從心。
什麼,你說徐寧怎麼知道徐安未來會接徐清的班,這真的很簡單,以當今的朝堂,可以說如果不是徐家的人,是根本解不了班的,透過這十幾年的發展,雖然徐清並沒有刻意培養自己的勢力,但是在這個國家的朝堂之上,起碼三分之二的官員,跟他有著密切的關係,他們身居高位,掌握著這個國家最高的權力,這麼一股龐大的政治勢力,便是皇帝也無法輕易剷除,在這種狀況下,如果徐清離開了,那麼能夠接替的,就必然是徐家的人,不然誰能夠服誰呢?
這就有點像北洋軍閥統治的時代,袁世凱死後,整個北洋軍閥便四分五裂,再也不能齊心協力了,這就是因為主心骨消失的原因,亞歷山大的帝國也是如此,這個龐大的帝國因為亞歷山大而出現,等到亞歷山大早早的死去之後,整個亞歷山大帝國也灰飛煙滅,幾個將領奪取了亞歷山大的勝利果實,建立了好幾個國家出來,這便是事實。
所以如果想要讓朝堂安寧,顯然要選擇一個更加穩妥的人來作為首相才行,在其他國家,這個比例應該是平行的,但無奈,徐清這個穿越而來的忍了你,掌握了太多不屬於這個時代的科技、思想,所以他總是能步步領先,除了在陰謀詭計上略微差了一些之外,在實踐領域中,他比這個世界的人們高出太多了。
所以其他家族或者是勢力根本就沒有辦法跟他比,官員最主要的還是要出政績,只有出了政績,才能在朝廷之中得到重視,然後才能往上爬,所以說,想當貪官也沒那麼容易,首先就得要出政績才行,只有有了政績,才能談什麼官場鬥爭,不然你就是一個小透明,誰又能夠發現你呢?
而只要談到政績,誰又能比得過徐清呢,其他派系費盡心力想出了一個好辦法,可徐清總是能想出一個更好的辦法來解決那些問題,有的時候還能想到許多人想不到的問題,在這種狀況下,自然是投靠在徐清這一邊的人擁有了更多的政績,而政績這東西,便是官員們最主要的東西,只要有了它,你就能夠步步高昇,尤其是徐清自己還是首輔,擁有提拔人才的權利,現在又有了政績,自然是提拔這些傾向於他的門生故吏了,其他人就算有怨言也著實反對不得。
畢竟你沒有政績啊,那又能怎麼樣?只能去地方上當一些小官了,他們連反抗的理由都沒有,因為徐清所提拔上來的人,是真的有才幹和學識,面對比自己優秀的人,你著實很難說出一個他不行,我行的理由出來,這樣日積月累下來以後,便直接讓這個國家的政治局勢向著徐清這邊傾倒。
而如今因為改制的原因,整個行政系統是全部聽命于徐清一個人的,皇帝並沒有權力去幹擾官員的行為,皇帝能夠做的就是任命他,但是廢除他,是宰相的權利,也就是徐清的權利,要是放在以前,或許徐清這樣的權臣早就被廢掉了,可是因為如今這套憲法的存在,趙昕要是敢動徐清,必然會遭到整個朝堂的反噬。
畢竟誰不希望自己做官能夠更有權威一點的?這是誰都希望的事情,如果徐清當宰輔,自己只是受一點氣而已,並不會隨時面對生死的抉擇,而要是慫恿皇帝殺死徐清,那到時候皇帝又豈會畏懼這套新法,到時候國家面臨危機,可就徹底完了。
也因為如此,所以徐清即便如今在行政這個圈子裡樹立起了無上的威望,但皇帝卻並不能拿他怎麼樣,這樣看來,好像是虧待了皇上,可實際上卻是避免了君權與臣權之間的惡鬥,這對於整個國家來說無疑是好事,更何況法律雖然規定皇帝無法對行政做出什麼具體的意見,但也規定了臣子不得對皇帝有任何的違背,所以這也讓權臣失去了造反的可能,所以總的來說,其實對於皇帝來說,這也是一個很好的法律,畢竟這可以保證他的權力也得到保證,這已經是很不錯的事情了,不像法國大革命那麼血腥,也不像英國革命那麼狼狽,總之是一個你好我好大家好的結果,這對於一個國家來說,不得不說是一件無比幸運的事情。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