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聲慢》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慼戚,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無子等絕望是一如此等傷心詞,如今我們讀來也不知道是命運,為了讓她流傳於世,而製造了這樣的悲苦敬語,還是這樣的敬語才成就了她的詞,千古第一女詞人難逃千古情,劫,苦。
等一切風波過境,丈夫名城故去風中汝舟飄散,回過頭來再看,又還能說什麼呢?風住塵香花已盡,日晚倦梳頭,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聞,聞說雙溪春上好,也擬泛輕舟。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
大約1155年,李清照病逝,享年七十二歲,偶遇趙明誠,少年恩愛渴望白頭,終路段中途文心雨不相守,一生卻遭婆婆所言,被迫與人分離,國破家亡,流入異地,在嫁,卻欲前往晚年,孑然一身,無伴無後無若期兩地。
回望這一生的沉浮飄渺夢也是的,恍惚之間卻看到海棠樹下有少女,明媚如春光,吟唱著不朽的歌謠。
在說一說趙明誠,這麼多年他們一直無後,趙母便怪罪李清照,也大約是這段時間,趙明誠納妾,李清照寫下《鳳凰臺上一吹簫》這一首詞。
“香冷金猊,被翻紅浪,起來慵自梳頭任寶奩塵滿,日上簾鉤,生怕離懷別苦,多少事,欲收含羞,心來瘦,非幹病酒,不是悲秋,休休,這回去也,千萬遍《陽關》也則難留,念武陵人遠,煙鎖青樓,惟有樓前流水,應念我終日凝眸,凝眸處,從今又添,一段新愁。”
此時的李清照既失去了青春的容顏,又被嫌棄不能香火傳承,只念著夫君在身,卻也不得。
可能趙明誠將李清照也接到萊州的時候,李清照又作詩寫到。
“靜中吾乃得之交,烏有先生子虛子”
李清照已經心知肚明,滿腹牢騷又強裝鎮定,只把淒涼,化作詩句,但趙明誠也並非他不愛李清照了。
比如說後來他曾經無意啊,從鄉有手中看到白居易手書的《楞嚴經》大為欣喜,第一時間啊想到的就是要與李清照同看,也立刻騎著馬,一路狂奔回家。
兩個人一起看書到深夜,兩個人關係的冰點應該是南下逃亡之時,趙明誠棄城而逃之舉為李清照所不恥,國破家亡之時,棄君子之道,拋人臣之責,實乃不忠不義,那一首《夏日絕句》既是諷刺當時的大宋朝廷,但又何嘗不是刺在趙明誠心頭的利刃。
緊接著趙明誠的前往了湖州,李清照在經十路後序中就曾記得有一天,趙明誠坐在岸邊,神采奕奕跟她告別。
李清照看著心裡覺得不滿意。按照重物,然後是衣服,再次書卷,唯獨宗器不可丟,和你共存亡。
說完,他就騎而去。
趙明誠此時全然失態,家國淪喪還談什麼體面和愛情,只能夠無能狂怒,把氣出在妻子身上,而李清照此時呢也已經心灰意冷,不說貧賤夫妻百事哀,在奔忙逃命之中又有多少兩情相悅敵得過顛沛流離,人世渺茫。
回顧來看李清照一生只愛了一個人,年少與他讀書頗差,年老對他失望透頂,卻在他死後仍然整理出出《金石錄》,要是後世仍然記著他的名字,而反觀趙明誠,一生又是否只愛李清照呢?若是不愛這麼多年,真真切切都在心頭,都是愛,又為何以無後之名那起尋歡,以宗器之重棄之不顧,大概事件真情都要經歷乾柴烈火之後,方能練出婚姻的真諦。
結束作文後,楊清放下手中的試卷。
在檢查沒什麼問題的情況下,交出了試卷,在考試期間,他並沒有打擾耍澀了,而是悄悄離開了教室。
來到校園空地,悠閒的坐在草坪上,等待幾人的結束。
終於,十分鐘後,璐瑤從教室走了出來,奔著楊清跑了過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