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二十五年七月中旬,大明特使解縉乘船抵達了高麗都城開京。大明使臣的到來,是在李成桂的意料之中,為此,他已經做好了充分的準備,從解縉下船開始,高麗便動用了國禮迎接,不僅李成桂親自到碼頭迎接,同時,高麗上百名權貴也一起出動了,從碼頭到王宮的五里路程,高麗用淨水潑街,以黃沙鋪地,八千士兵排列在道路兩旁。此外,高麗還動員了數十萬民眾上街歡迎,聲勢浩大,場面異常熱烈壯觀。
解縉臉色平靜地坐在馬車裡,嘴唇緊抿,外面的盛大情景他一眼都不看,就彷彿高麗的舉國歡迎和他沒有半點關係,此時,他關心的事情是如何完成皇上的重託,說服高麗遵守協議,但從李成桂接船時對此事的避而不談上,他又隱隱感到要完成這個任務將異常艱難,當然他也帶來了條件,朱元璋許諾,如果李成桂肯撤兵守信,大明將默許他取高麗而代之,或許李成桂會對這個感興趣。
李成桂的馬車就緊跟在大明使臣的後面,他目光冷峻地望著明朝使臣的馬車,他當然知道明使所來的目的,要他退兵,那是決不可能的。大不了他盡傾國之兵和朱元璋幹一場,他就不相信朱元璋會為這片土地失去高麗這個屬國,並派幾十萬人來高麗作戰?不會,他知道朱元璋不會,大明真正的敵人是蒙古人,在蒙古人的威脅沒有解除前,大明是無論如何不會為一塊不毛之地用兵幾十萬和他開戰,豆滿江以南的土地對大明是不毛之地,但對高麗不是。高麗得到這片土地便可以繼續向北展,他派人去探察過,豆滿江的北面是一望無盡的肥沃土地,相當於幾個高麗大,蒙古人已經顧不上,而大明卻一時鞭長莫及,這個寶貴的空白,他怎麼能不抓住機會?
當然,他李成桂也不是那麼無智之人,動武只是最後不得已而為之。如果透過這次談判就能達到目的,他也會樂見其成,更重要是他要在法理上佔優,讓大明和自己國民都相信,那片土地自古就是高麗的。
他的目光又轉向大街兩邊歡呼的民眾,李成桂的嘴角不由浮現出一絲笑意,他實行科田法已經一年多了。民眾的擁護開始表現出來,這些歡呼的百姓大多是向他表示敬意,取代高麗的時機已經成熟。
事實上,從一年多以前李成桂便開始著手取代高麗的準備,他廢除苛捐雜稅,沒收大寺院的土地。仿照唐均田法實行科田法,授田於民。得到了民眾的支援,同時,他大量撤掉反對他的大臣,將他從前的政敵,威望極高的崔瑩毒死,現在已經沒有人反對他了,按照計劃他本應在五月時取代高麗,建立他的新朝,將取名朝鮮,但因北方土地問題推遲了。
現在,他忽然意識到,與大明進行戰爭,確實是一個集聚民心的好辦法,他為何不在開戰前先取代了高麗呢?
由二十輛馬車組成的隊伍浩浩蕩蕩駛進了高麗王宮,今天是明使一天來,高麗要在王宮內為他舉行隆重的歡迎儀式,同時也要進行一次非正式的溝通,用來了解對方的意圖,高麗的禮儀極為繁瑣,足足舉行了兩個時辰才告結束。
禮儀一結束,解縉就急著要和李成桂會談,李成桂也早等在宮中,雙方都有點迫不及待了,此刻的高麗國王還是宗氏子弟王瑤,這是前國王的幼子,前國王的二十幾個子女除了長平公主失蹤外,所有的子女都被他殺死,另外還有這個用來做傀儡的幼子。
初次會議就在王宮內舉行,年幼的國王坐在王座之上,李成桂率領二十幾名高麗重臣一排而坐,解縉則坐在對面,和解縉一起出使的,還有幾名行人司的官員,包括替他做翻譯的一名官員。
雙方坐定,李成桂先站起身笑道:“天朝皇帝陛下派上使光臨敝國。高麗不勝榮耀,也不勝惶恐,皇帝陛下若有示下,一紙詔書足矣,何勞上使萬里而來。”
解縉聽完翻譯,便冷冷一笑道:“貴使去年曾來我朝,承諾還回大明土地,以換取耽羅島,吾皇陛下以誠信待之,然高麗出爾反爾,取得耽羅島後又重新佔領了大明的土地。吾皇不敢再讓貴使前來大明,便命我來質問,高麗準備何時歸還大明土地?”
他話音一落,精通漢語的高麗戶部尚:“貴國何出此言,我們不是已經把大明的土地歸還了嗎?甚至還大大讓步。”
“你此言何意?”解縉不露聲色地問道。
“我們高麗軍已經讓出了鴨綠江以西的土地和豆滿江,也就是貴國圖們江以北的土地,這難道還不夠嗎?”
“什麼!”解縉“騰!”地站起來。怒道:“北元並沒有吞併高麗。仍保留你國,以摩天嶺為界,以南是高麗,以北是北元的合蘭府,而高麗卻趁明元作戰,擅自北侵。我大明取代北元,合蘭府當是我大明的土地,高麗卻拒不交還,我大明以大局為重,一忍再忍,望高麗自覺返還土地,但高麗卻不明禮儀,拒不交還,去年大明從倭寇手中奪回耽羅島,雙方約好,恢復洪武元年時的邊界,大明還回耽羅島,這是兩國白紙黑字上寫清楚的。還有貴國侍中裴克廉的親筆簽名,難道這白紙黑字的東西,高麗也要抵賴嗎?”
解縉取出當時所籤文字副本,怒擲到地上,一名侍衛連忙上前撿起。宮殿氣氛嚴肅,雙方皆不再說話。片刻,高麗的兵部尚:“上使錯了,大錯特錯。豆滿江以南自古就是我們高麗的領土。我們高麗就是以前的高句麗,高句麗所佔領土遼闊,連貴國的遼東都司也是高句麗的領土,如果要較真。那應該是大明把遼東都司歸還我們才對,我們高麗已經做到仁至義盡,不計較大明佔領高麗領土,反是大明咄咄逼人來質問,豈不怪哉?”
趙浚說完,高麗大臣議論紛紛,皆表示贊同,高麗和高句麗不就是一回事嗎?這就是高麗精心謀劃好的應對之策,用高句麗來對付明朝。大明使者難以準備之下,必然會鎩羽而歸,但他們卻沒想到大明來的是一個滿腹經綸的高才。
解縉冷笑一聲道:“高麗和高句麗差之一字,卻失之千里,高句麗國王姓高,高麗國王卻姓王,這兩者有何關係?高句麗唐初被滅,二十四萬戶高句麗人八成被遷到中原,與漢人融為一體,中唐名將高仙芝正是被遷移到中原的高麗宗室後裔,剩下的高句麗人後來建立渤海國,最後被遼國所滅,至此,高句麗徹底滅亡,而你們高麗卻是從與高句麗並存的新羅國分裂而來,與高句麗何干?你們故意將二者混淆,欺我大明無人嗎?”
高麗大臣沒想到解縉這麼清楚。他們面面相視,一句話也說不出來。最後戶部尚:“幾百年前的往事,誰能知道究竟是怎麼回事?我們也暫時不追究遼東都司歸屬,但在遼、金的地圖上卻沒有將圖們江以南的土地劃入。說明他們也認為圖們江以南的土地屬於高麗,這可是事實。”
說完,鄭道傳便命人拿來遼金兩國繪製的地圖,又讓人用竹竿挑起。他指了指爭議地區道:“上使看見沒有,這可是鐵打的事實。”
解縉上前看了看,見上面遼東地區稀稀寥寥基本上都沒有標註什麼,更沒有什麼邊界線,他不屑哼了一聲道:“遼人契丹、金人女真都是北方遊牧民族,他們的地圖畫得潦草也是正常,連他們自己的源地遼東地區都沒有任何標註,還能指望在更偏遠處標註嗎?而且地圖上根本就沒有標識邊界,何言圖們江、鴨綠江以南是高麗的土地?我不妨告訴你們另一幅地圖,你們去看看渤海國的地圖,圖們江以南很清楚地是渤海國的鴨祿府和南海府,南海府還是渤海國的南京,甚至你們現在的龍州到大同江也是大唐的盧龍節度使管轄,然後大同江以南才是新羅。最後渤海國被遼國所滅,這是鐵的史實,你們怎麼能說圖們江以南不屬於遼的土地呢?”
解縉的話駁得高麗群臣啞口無言。宮殿裡一片安靜,這時,李成桂站起身笑道:“這件事我們慢慢再談,總有解決辦法,上使一路辛苦,請先去休息,今天就到這裡,只是談談彼此的想法,不強求一致。”
解縉一言不,向高麗傀儡王行了一禮,轉身便下去了,待大明使臣離開,李成桂又命將傀儡王送回王宮。這才對重臣們道:“我現在向大家正式宣佈兩件事,一、三天後,也就是七月十六日,我將正式登基,以朝鮮國取代高麗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