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官途第一百三十六章出使日本(一)
京城。朱元璋依然平常一樣的忙碌。但這幾天他的心情有些沉重。時值一年的開端。元的政也就格外忙碌。每天都有大量的奏摺從各部送來。但幾十年來他都這樣習慣了。政務繁重不是他真正的壓力。使他心情沉重的原因還是兒子的身上。兩天前。太子已正式赴陝西巡撫。但給太子治病的太醫們卻反對太子離京。太子的身體雖有所好轉但病根未去。稍有疏忽就將前功盡棄。儘管太醫苦勸。但計劃早在去年便已排定。朱元璋就是想臨時改變也不可能了。只能派最好的御醫跟隨。為此。朱元璋心中投入了一陰影。為之憂心忡忡。
另外一件讓朱元璋煩躁的事情卻是次子朱自殺成。朱在半個月前被押解進京。被藩後一直軟禁在京城的舊秦王府中。近兩百名御林軍對他進行嚴密看守。但昨晚朱卻突然懸樑自盡。多虧被侍衛發現而及時救下。雖然朱未死。但朱元璋卻著實緊張了一回。
此刻在朱元璋的桌上放著一封朱的懺悔書。本來是他的“遺書”。在書中朱對自己的過去的糊塗表示懺悔。願意以死來贖回他的罪孽。並懇求父皇寬恕自己的兒子。無疑。這封信打動了朱元璋。虎毒不食子。朱尚願意一死來贖救兒子。他朱元璋為什麼就不能寬恕自己的兒子?
窗前。朱元注視窗外的幾株桃樹。桃樹的花已經掛滿枝頭。洪武二十四年的春天即將來臨了。這一的春天對他也尤為重要。他即將再次分封十個親王到地就藩。一旦他們能獨擋一面。也就完成了他家國天下的戰略部署。個分封實權諸王的戰略決策早在他建立大明之前便已考慮成熟。雖不止一臣勸他。並以漢初七國之亂和晉初八王亂為史鑑。
但朱元卻始終堅|自己的分封制他何嘗不知道漢初七國之亂和晉初八王之亂所造成的嚴重後果。但朱元璋卻有著更深的考慮。唐之安史亂藩鎮割據以至於唐朝的滅亡。正是掌握軍權的地方諸侯野心膨脹所致。推而廣之。至漢之滅亡晉之滅亡|之滅亡無不是地方分裂導致。究其原因正是異姓重臣掌握了軍權。曹操司馬昭楊堅安山朱溫趙1胤。朝代更迭的週而復始。豈不比七國之亂八王之亂更加慘烈和教訓深刻嗎?宋為防止藩鎮割據的局面再演。便施行了重文輕武的國策卻導致了一朝文弱。最終被異族所滅。
這些血淋淋的教訓和實讓朱元璋深思了很多年。他最終的出一結論文靠外臣武靠家族。只要朱始終掌握軍權。那就不怕外臣反了天去。就算朱家內部出現偶然的爭權事件。但最後的皇位還是不會旁落。終歸是朱家的天下。
為了能讓這個想他有生之年實現。這二十幾年來他開始有計劃有步驟地進行分封諸王。從初期的秦晉燕等諸王到後來的吳楚湘趙衛等王。再到今的慶韓安寧諸王只要他的兒子能擔起大梁。那藍玉馮勝傅有德等老軍也就沒有存在的必要了。
也知道分封制會產生皇之爭。為此他制定了嚴密的規則。給親王加種束縛。又使全國的大部分軍隊都置於朝廷的控制下。不至於形成外強中乾的局面。認為只要考慮周全。制度嚴密。就不會出現諸王奪位的事情。
這次秦王犯錯就是最好的子早在他私自招募隊之初。朱元璋便從錦衣衛手中的到了情報。他便安排了內應觀察秦王的一舉一動。以至於秦王連動手的機會都沒有便被抓捕回京了。從這件事上朱元璋確認了自己所定製度的嚴密。不管是任何人。只要有念初便立刻會被朝廷洞察。如此。何患藩王造反?
朱元璋嘆了一氣。其實也很想寬恕次子雖然野心勃勃。但他並沒有造成什麼危害。將來也不可能有機會。畢竟是自己的兒子。又何必置他於死地。
但朱元也為難。刻正是他分封新王之時。寬恕次子無疑會不利於新王們自律。為這個問題朱元璋想了很久。他最終決定還是讓太子來赦免秦王。讓所有的兒子都能看到他們大哥的仁慈。
“傳朕的旨意。命眾侍衛好好看護二王子殿下。若他再出現自戮舉動。看護人皆斬!”
朱元璋暫時將朱之事放在一旁。眼下還有幾件較急的大事要他處理。五天前。燕王再次率馮勝傅有德等大將出徵漠北。這次卻不是出征蒙古人的主力。而是|清河套地區的北元零星部落。為東勝衛和大同衛的順利建立奠定條件。同時山西的徵兵遷移之事也到了**。因此錢糧調撥便成為重中之重。但戶部右侍郎羅子齊被殺後。僅靠左侍郎暴昭一人支撐是有些忙不過了。任命新戶部右侍郎已燃眉之急。
在朱元璋面前有吏尚書詹徽推薦的一份備選名單。大多是各地的知府但這些人朱元都看不上。他然沒有因為秦王之事處罰詹徽。但他對詹徽暗地裡組建勢力集團一事也相當不滿。他打擊李善長鬍惟庸。不就是要整治日益驕橫勢大的淮西集團嗎?這才過去十幾年。朝中的新勢力集團便又冒頭。一個就是以詹徽為首的所謂“秦王黨”。據說今年春節時。親自上門給他拜年的官員多達三百餘人。馬車都曾堵塞了大
,徽可謂風頭正勁而另一個是軍方的藍玉黨羽。他在軍十年。勢力深厚。鳳翔侯張龍平普定侯陳桓靖寧侯葉升景川侯曹震|侯朱壽等等軍顯耀基本上都曾是他的部下舊屬。這兩個人朱元璋還暫且忍著。尚不到和他們翻臉的時候。但詹維所推薦的官員他是不會再重用了。
朱元璋提筆在一張|上寫下“葉天明”三個字。這是太子給他推薦的戶部侍郎人選。這個人他是知道的。為官清廉謹慎。家世清白。據說李維正就是他女婿。可以大用。
朱元璋在葉天明的名字上畫了一個圈便下旨道:“速傳大理寺少卿葉天明來見朕!”
一名傳旨官領命而去。朱元璋便將詹徽推薦的名單扔到一旁。
沒多久。一名太監進來稟報道:“大理寺少卿葉天明已到。等候陛下召見!”“召他進來。”
朱元璋放下了筆。只見天明匆匆進來。跪下叩拜道:“臣葉天明叩見皇帝陛下。祝陛下萬歲萬萬歲!”
“葉愛卿免禮平。”朱元溫地笑了笑道:“聽說葉愛卿的了一對生外孫女朕喜你了。”
葉天明心中緊張之。他不知皇上忽然召見他有何事。他也聽說皇上這兩天心情不好。眾人都膽顫心驚。唯恐被皇上的怒氣波及不料。他卻被召見了。在皇上心情不好時被召見這絕不是什麼好事。
但皇上的語氣很溫。還問了童的兩個孩子。葉天明緊張的心情略略了。他知道皇上其實是在問李維正的兩個女兒。而不是問他的外孫女。他連忙躬身答道:“回陛下。兩個孩子已雙滿月。非常活潑可愛。只等她們父親穩定下來後便去山東全家團聚。”
朱元璋點了點笑:“朕知道李維正已經出海去日本了朕也希望他早成任務歸來。你的這個女婿很是敬業。上任僅三天便出海遠航了。這一點朕很滿意。”
“這是他記住陛下的恩德。臣也會時時勸他為陛下效命。”
“愛卿的忠心。朕也記下了。”
說了兩句家常話。元璋見氣氛融洽。便話題一轉道:“大明建國已經二十餘年。雖國力不斷增強但財力不足的問題始終困擾著朕。也使朕不能放手蕩平北元殘餘。這個問題如果不盡快解決。朕的許多戰略計劃都無法部署。朕想一問葉愛卿。對大明的財政可有什麼見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