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一個人投入全部精力去做一件事的時候,他一定能在一件事上去的成效。
當一個國家投入全部精力去做一件事的時候,那麼他就能迸發出無與倫比的力量。
德意志敢兩次挑戰世界秩序,並不是它的國力已經超過這些國家之和,而是他已經把整個國家的精力和民心都集中到了這件事上。
現在的大明,論起經濟已經超越了歐羅巴各國之和,論起國土面積也超越了他們的本土加上殖民地面積之和。
論人口,大明統治下的人口也超越了歐羅巴統治的人口之和。
而且大明還為了這一戰準備了十年,大明不說全部精力,至少朱慈烺已經把大明一半以上的精力都投入到這最後一戰上面了。
這樣充分的準備,已經不可能輸了,只不過就是贏得夠不夠漂亮的問題而已了。
所以這段時間以來,朱慈烺每天都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去思考,如果實現了全球一統,大明應該怎樣統治這個世界。
大一統不意味著沒有了矛盾,文化習俗,語言文字,度量衡,宗教信仰價值觀等等的差異,再加上貧富差距,大明要改變的東西很多。
天下大同固然是一個高尚的目標,但確並不適用現在的大明。
以前讀歷史的時候,每每說起莫臥兒帝國的種姓制度或者是蒙元的四等人制度,朱慈烺都覺得那些統治者的腦子真是壞掉了。
你這樣搞怎麼能民族融合,怎麼能實現大一統呢?
到時候分裂的民族分裂的民心必然導致內部暴亂不斷,導致生產效率低下,庸者竊據高位,真正有能力的人確老死田畝阡陌。
但是當朱慈烺真的掌握了這麼一個大帝國的時候,驀然回首,大明雖然沒有明確的提出四等人的劃分,沒有承認過種姓制度。
可大明民族階級對立的氣氛已經在不知不覺中形成。
大明的一等人自然就是皇室,功勳爵臣,皇帝為天子,是天下共主,地球上唯一的皇帝,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
朱慈烺一直強調的就是這個皇權至上,這也是他統治的基礎。
功勳爵臣這些就是朱慈烺統治世界的觸手了,是主幹,只有依靠這些人朱慈烺的意志才能被傳遞出去。
第二等人就是漢人了,大明的漢人是一個高貴的民族,是大明的主體民族,享受最好的醫療、教育,擁有優先的參軍參政的權利。
第三等人就是公民了,大明一直強調公民福利,漢人一定是公民,公民確不一定是漢人。
只要你成為大明公民,那麼你就有權利享受醫療教育等等各種權利,參軍從政也都被允許。
第四等人就是大明的非公民和藩國國民了,這些人享有有限的醫療教育權利,醫療普及率低,教育門類受限,而且不被允許參軍,只可以加入靖安軍等,參政也只能在當地官府做一些小吏。
至於四等之外的鄙視鏈,那些都不過是上不得檯面的東西,大明官府重來沒有承認過。
雖然沒有明確的提出,這四等人的劃分幾乎是大家心知肚明的規則,而且朱慈烺自己也不止一次的強調過各種福利的區別對待。
這一切可以改變麼?至少現在的朱慈烺沒有改變的打算。
這牽扯到的利益牽扯到的民心向背等等因素實在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