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就是鐵路這一塊,作為一個一年要花掉上億乃至幾億兩白銀的大部門,不提升一下其職級有些說不過去了。
雖然鐵路從一開始就是皇明商號負責修建和運營,但是管理的權利確交給了內閣。
而且朱慈烺也沒有禁止內閣修建鐵路線不是,皇明商號只是修建一些主幹線和國防鐵路,而很多非主幹線的鐵路朱慈烺一時間也籌措不了這麼多的資金進行修築。
想要大明的鐵路交通迅速鋪開,那就需要引進新的資金,例如內閣的稅收,或者是各個商會的投資。
所以下一個五年計劃,朱慈烺打算把鐵路專門成立一個鐵路部,負責鐵路的規劃、修建、運營和管理等等事情。
而交通部則只負責公路交通等事務,現在大明正在如火如荼的修建水泥公路和柏油馬路,這一塊的活就夠交通部忙活的了。
還有關稅稽查部和稅務部的任務重疊嚴重,特別是關外地區,大明的領土跟別國到處接壤,這使得關稅稽查部一直到處都是卡點。
而稅務部也是一樣,到處都是卡點。
從去年開始朱慈烺要求關稅和大明國內稅進行調整之後,這兩個部的存在就變得有點責權不清了。
這次乾脆對他們進行合併,以節省不必要的開支,整合力量更好的收稅。
還有就是理藩院和外交部,大明理藩院和外交部其實大部分職能都是重合的,區別就是一個是對內的藩國,一個是對外的異國。
而現階段,跟大明互派大使的異國一個還都沒有,也就奧斯曼帝國名義上還跟大明互派著使團,但也僅僅是使團而已。
這樣看來這個外交部,存在的意義好像不大,而且以後他的作用更小了,按照大明的計劃,以後都不需要外交了,這些國家全都去理藩院待著吧!
所以理藩院和外交部合併成為新的鴻臚寺就是一個很好的選擇了,不過以前的鴻臚寺還負責掌朝會、賓客、吉凶儀禮之事。凡國家大典禮、郊廟、祭祀、朝會、宴饗、經筵、冊封、進歷、進春、傳制、奏捷、各供其事。
外吏朝覲,諸蕃入貢,與夫百官使臣之覆命、謝思,若見若辭者,並鴻臚引奏。也就是朝堂上那個喊話的講規則都是鴻臚寺管轄。
而朱慈烺想要的鴻臚寺只是掌管內外藩國外交事務的一個部,他主要負責的是藩國交往,外交,還有大明百姓在域外的安全權益,外國人想要到大明生活的簽證事務等等。
這樣一改之後其餘的祭祀禮儀什麼的又需要專門成立一個部來管轄了。
以前朱慈烺覺得禮儀這種事情就是小事,甚至只是一個司來負責,現在回過頭再看,怪不得古人說國之大事在戎與祀。
打仗就不用說了,這個祭祀確實不能馬虎,禮儀是皇權的基礎,只有上下尊卑體系明確朱慈烺才能作為皇帝而高高在上。
如果宣揚眾生平等,那朱慈烺的皇位還怎麼坐得穩。
所以禮部必須要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