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慈烺聽說過後世的氣候變化論,但是朱慈烺也聽說後來毛烏素已經從地圖上消失了。
大明雖然沒有高科技,沒有生物學,沒有基因育種,沒有科學種樹,但朱慈烺覺得,這些都不是必要條件,不就是種樹麼,做就是了。
沒有技術就創造技術,沒有條件就創造條件,做就有可能成功,不做就一定不會成功。
趁著現在這邊的環境還沒有被破壞到後世那個地步,朱慈烺覺得他有義務為子孫後代守護好這片土地。
崇禎有些佩服起自己的兒子,這些明知道很難完成的事情,兒子都一步步的做最後都完成了。
崇禎第一次見到沙漠,原來沙子真的能夠多到吃人的地步。
看著不停往沙漠裡延伸的樹林崇禎不禁感嘆:“聽說你在搞什麼三北防護林,幾萬裡的地方同時在栽樹?”
朱慈烺歇了歇:“幾萬裡同時栽樹有點誇張了,不過每年皇家都會拿出一筆錢,在這樣的地方栽樹,西北的輪臺哈密北,河西走廊上,黃土高原上,京城北方的沙漠,東北地區都有人在種樹。
也許幾十年之後,大明能年年看到河清的樣子。”
崇禎也憧憬道:“以後真想再來看看,看看現在栽下的樹有沒有成材,看看沙漠是不是被我們戰勝。”
朱慈烺微笑著:“一定會的,父皇要是想看,以後就到這裡走走,等看完之後回京再告訴我。”
崇禎再次點頭:“這次出來,朕看到了很多,以前躲在四九城裡,以為天下大治只需要朕勤勉政事就行了。
現在才發現,百姓想要的跟朕以為他們想要的真的是不一樣,原來百姓真的是隻要一頓飽飯。
但是偏偏朕連一頓飽飯的要求都不能滿足。”
朱慈烺安慰了一句:“不止您做不到,歷朝歷代又有幾個皇帝能做到呢?做到的都被標在清史上成為人人稱頌的明君了。”
崇禎雖然知道朱慈烺是在安慰他,但怎麼覺得怪怪的?能做到的就是明君,那你的意思是我不是明君了?
不過想了想崇禎也沒有生氣,不用跟別人比,跟自己兒子比都比不過,他還佩稱什麼明君?
崇禎繼續問道:“回去為什麼要選擇走草原這一條線?”
朱慈烺目光深邃的望著北方:“草原這邊經過這些年的改造,已經可以進行徹底的改土歸流了。
這邊唯一的問題就是額哲部,他們依舊遊離於大明的體系之外,這次從這邊安慰一下當地的牧民,然後進行最後的改土歸流,把這邊交給內閣管理。”
對於政事的事情崇禎一直不想多問,不過聽到交給內閣他還是忍不住問道:“皇明商號不是管理的挺好的麼?怎麼還要交給內閣?
這些人最能壞事,經常因為一個官員的盤剝導致一個族群的叛變,朕感覺交給他們還不如皇家一直管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