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天子言出法隨,但是頒佈法令還是需要朝堂共議的,否則閣臣封還的聖旨,下面的官員是不會執行的。
如果可以繞過朝堂執行自然就不用搭理他們,但是這件事顯然繞不過朝堂,所以崇禎才讓朱慈烺上摺子。
朱慈烺拱手答應,回去之後,寫了一篇奏章,第二天遞了上去,為了遞這個奏章,朱慈烺特意打破了自己隔一天一上朝的規矩,為的就是這個法律早透過一日,能少一樁悲劇。
結果第二天朱慈烺的奏章剛被唸完,下面就開始嗡嗡議論。
御史劉巖跳出來:“皇上,臣以為株連之事不妥,有違天子仁道,陛下進來倡導減輕刑法,把不少死刑改為流配荒島。
前幾日突然重刑處死三千多人,今天有加重刑法,難免讓百姓震惶,當慎之又慎。”
刑部左侍郎楊越出班拱手:“陛下,臣以為我大明律之嚴謹,乃是數代人心血之凝結,我們改一字都要慎之又慎,怎麼能如此貿然改動刑法條目。
臣以為應當由刑部共議,反覆權衡之後在定下是否修改。”
禮部給事中跳出來:“太祖有言‘凡我子孫,欽承膚命,勿作聰明,亂我已成之法,一字不可改易’
……
一下子對於朱慈烺的提議跳出來反對的人有十幾個,還抬出來太祖說事,讓朱慈烺氣的臉都黑了。
大明律除了弘治修訂過,其餘朝代都是規避在大明律之外再設條例解集之類,就像現代高院的司法解釋。
像朱慈烺這種張嘴就要修改刑律的在大明還是比較少見的。
朱慈烺以為以自己的威望這種小事,還不是手到擒來,誰知道這些文官跟踩了尾巴一樣。
而想贊成的人見崇禎沒有反應,也就沒有吭聲,風向不明,他們也不敢貿然發聲。
昨天的議罪之事和今天的修改刑法,太子可謂接連發聲,這僅僅是一個巧合?還是太子早有預謀要參與朝政?皇上究竟是怎麼想?
這些人想了很多,看著下面反對聲太大,太子又沒有後續動作,崇禎揮手:“容後再議,下一條!”
下朝之後,朱慈烺反而淡定了,朱慈烺從來沒有打算跟他們爭吵,吵來吵去也沒有啥用。
回到後堂崇禎有些驚訝:“皇兒如何打算?”
朱慈烺哼哼道:“他們自以為自己佔著道理,兒臣打算把這事放到報紙上,在把一些案例一同報道,看誰佔據輿論!”
崇禎愣了一下:“你昨天剛說的這些案件不宜在報紙上刊登,今天又要把案例刊登是何道理?”
朱慈烺一時語塞,他這一激動確實是自己打自己臉了。
崇禎笑著說道:“荀子修身有云‘怒不過奪,喜不過予。’皇兒豈可因怒而興罰?此事你回去好好考慮,等有了成熟意見在上一份摺子。”
朱慈烺無奈拱手:“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