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東稍一思考,便明白了其中的奧妙所在。
很顯然,一方面是食材很好,另一方面就是高超的加工工藝了。
而後者則主要是高明的廚師在其中起作用。
不用說,像林老這樣的高層,廚師的手藝都很高超,又很會進行營養搭配。
至於食材方面,陳東相信供應給林老他們這些高層的,肯定都是質量很好的食材。
就算不是貢品,它們也在營養、健康等很多方面也勝過普通的食材,而且是勝過許多。
很多後世人認為,自己所吃的食物的質量並不是特別好,被汙染了,或者是有農藥殘留。
同時,他們都覺得八九十年代的食材質量就沒有問題,因為那時的環境汙染比較小。
但是很多人都忽略了一個問題,那就是七八十年代直至新世紀,雖然很多地方的環境汙染要小一些,但是人們在生產中使用的各種劇毒農藥並不少。
甚至可以說,與後世人相比,九十年代的人的食品安全意識仍然要淡薄很多。
後世的很多農藥都是高效、低毒、低殘留。
而在如今,人們用的很多農藥,其實都是屬於高毒、高殘留,比如六六六、滴滴涕、毒殺芬、二溴氯丙烷、殺蟲脒等。
雖然有的農藥因為毒性太過劇烈,對環境的影響太大,直到2018年才被完全禁止在國內生產和銷售,但隨著人們安全意識的增強,其中的很多農藥早就已經越來越難買到了。
當然,也不是說此時的人們完全沒有安全意識。
甚至在八十年代時,人們就已經開始注意食品的安全性。
當時,有報紙還刊登了介紹鑑別食品安全與否的小妙招的文章。
比如,有人在買菜時專買有蟲眼兒的,依據就是這樣的菜既然蟲子能吃,那就表明菜葉上的農藥比較少,人就能吃。
但是也有人反駁說,很有可能菜農發現蔬菜長了蟲子,就趕緊給它打藥,反而是有蟲眼的蔬菜更不安全。
因此,有沒有蟲眼不能作為判斷蔬菜是否安全的標準。
最終,這就成了一筆沒法說清的糊塗賬,因為好像誰都有理。
但辯論者都只是在避免受到傷害這個問題上打轉轉,而沒有想著怎麼解決這個問題。
具體問題還需要透過國家規定、行業規範、科技進步來解決。
當然,總體來說,人們的思想意識、安全觀念是在一步步提升的。
從這一點上來說,越到後世,人們的食品安全的觀念越強,食品的安全性也越來越高。
而在現在這個年代,很多人的食品安全意識還沒有那麼強,還保留著很多不安全、不健康的生活、飲食習慣。
不得不說,隨著經濟的發展,資訊時代的到來,人們獲取資訊更加地容易了。只要稍加留心,就能獲取更多資訊,從資訊量級上碾壓前人。
心裡想著這些,陳東很快吃完了飯。
林老到底年紀大了,吃完飯沒多久,就到房間休息去了。
只留下陳東和林子長兩人繼續閒聊。
林老離開之前,在陳東沒注意的時候,給了林子長一個眼神。
林子長微微點頭,表示自己知道了。
然後,他便和陳東繼續交談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