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這四句話,迴盪在後院裡。
一直在王仲淹的耳中迴響。
像是給他開啟了一扇全新的大門。
困擾著他的那個問題,彷彿豁然開朗,撥開雲霧,得見青天。
隨後,許牧趁熱打鐵,繼續說道:“為天地立心,乃是引導世間正確的道德觀念,衡量準繩,讓天下人知道,什麼能做,什麼不能做,什麼是正確的,什麼是錯誤的。”
“為生民立命,乃是幫助天下百姓找到立命之本,使百姓生有所求,死有所安。”
“為往聖繼絕學,乃是完善歷代先賢的學術,並使之不斷進步,不至於斷絕傳承。”
“為萬世開太平,乃是為子孫後世,建立一個可以傳承久遠的文明,達到和而不同,實現千世萬世的太平!”
許牧一連四句話,猶如醍醐灌頂,讓王仲淹陷入了反思之中。
的確,比起他剛說出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理念,許牧提出的四為,將其遠遠甩在身後。
因為……它不只是侷限於個人,而是放眼天下人。
在宋以前的儒學,大多都繼承了孟子所言,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的理念。
但張載不同,他提出的理念,便講究奉獻社會,貢獻他人,為實現孔子所說的“大同”“太平”世界而奮鬥終生。
所以,四為裡,不講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它只講究為天地,為生民,為往聖,為萬世。
格局上來說,這才是儒學該有的胸懷。
果不其然,在許牧冥思苦想抄襲而來的理論下,王仲淹……一邊喃喃著四為名言,一邊泣涕縱橫。
在這一瞬間,他彷彿找到了人生的真諦。
他苦苦追尋了那麼多年,從先賢的經典中沒有找到,卻在今日酒樓一行裡,得到了答案。
“請受仲淹一拜。”
半晌後,王仲淹擦乾了眼角的淚痕,十分慎重地朝著許牧下拜。
執弟子禮。
盧楚茫然地看著這一幕,默默看著被他擺放在角落裡的束脩。
他總感覺哪裡不對勁。
許牧連忙扶起他,語重心長地說道:“老王啊,儒學的復興與開拓,還需要我等共同努力才行啊。”
盧楚更是長大了嘴巴,聽到許牧直呼老王……
整個人都不好了。
哪知道王仲淹居然沒有絲毫不悅,反倒是極為贊同道:“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萬幸得遇小友,吾道不孤啊。”
緊接著,許牧和他手拉著手,一起走上了二樓包廂。
只剩下盧楚一個人在後院裡風中凌亂。
“這個師……還要不要拜了?”